《石鍾山記》(蘇軾)全文意思

作者或出處:蘇軾
古文《石鍾山記》原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猶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鍾山記》現代文全文翻譯:
《水經》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鍾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鍾和磬放在水裡,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跡,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後,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鍾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農曆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鍾」的山。廟裡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像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裡面,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
船划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像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瞭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鍾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歎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