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十五章
【文】古之善為士者1,微妙玄通2,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3,故強為之容4:豫焉若冬涉川5,
〔正字〕1為士者:非王注版本或作「為道者」,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士:得道之士,行道之士。 2玄通:非王注版本或作「玄達」,或與底本同。二者義同。暫如舊。 3夫唯不可識:非王注版本或無此五字,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4故強為之容:非王注版本或作「故強為之容曰」,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強(qiǎng):勉強。 容:形容。 5豫:猶豫不決貌。非王注版本或作「與」,或與底本同。「與」通「豫」。 焉:一作「兮」。非王注版本或亦作「兮」,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川:非王注版本或作「水」,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冬之涉川,豫然若欲渡、若不欲渡1: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2。
〔正字〕1豫然若欲渡、若不欲渡:一作「豫然者,欲渡若不欲渡」。二者皆可說通。暫如舊。 二「渡」字,原皆作「度」。「度」通「渡」。 2情:實。 貌也:一作「貌」。暫如舊。
【文】猶兮若畏四鄰1,
〔正字〕1猶:猶豫不決貌。 畏:戒懼,慎惕。 四鄰:四方鄰國。王注正取此義。或訓作「四周鄰人」。暫從王注。
【注】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1。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2。
〔正字〕1不知所趣向:不知意趣所向。不知欲畏何方。 者也:一作「也」。暫如舊。 2端兆:形跡,跡象。 德趣:或據十七章王注而謂作「意趣」。暫如舊。 猶此:如此。
【文】儼兮其若容1;渙兮若冰之將釋2,敦兮其若樸3,曠兮其若谷4,混兮其若濁5。
〔正字〕1此句總結「若冬涉川」、「若畏四鄰」二句。 儼:莊矜貌。非王注版本或作「嚴」,或與底本同。「嚴」通「儼」。 容:禮樂之官。一作「客」,訓作「出使之臣」。二者皆莊矜之典範。非王注版本亦多作「客」。暫如舊。 2渙:散貌。 若冰之將釋:非王注版本或作「若凌釋」,或作「若釋」,或與底本同。三者皆可表達「散而未散,未散而散」之意。暫如舊。 將釋:將融而未融,未融而將融。 3敦:質樸貌。 樸:未經雕琢之木。 4曠兮其若谷:非王注版本或與下「混兮其若濁」句互乙,或無此五字,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曠:空寂貌。 谷:山谷。谷神不死,綿綿若存。 5混:渾濁貌,混同貌。非王注版本或作「渾」,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濁:不清之水。知白守黑,和光同塵。
【注】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1。
〔正字〕1此條王注,一引作「藏精匿炤(照),外不異物,混同波塵:故曰『若濁』」。暫如舊。 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難以形容、難以稱名,近乎惚恍。
【文】孰能濁以靜之徐清1?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2?
〔正字〕1孰能:非王注版本或無此二字,或與底本同。暫如舊。下經文之「孰能」同。 靜:非王注版本或作「止靜」,或作「澄靖(靜)」,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徐:緩慢,逐漸。 2久動:留動而生物。非王注版本或作「動」,或與底本同。王注亦作「動」。暫如舊。 此二句歧解較多,暫從王注。
【注】夫晦以理物,則得明1;濁以靜物,則得清2;安以動物,則得生3: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4。
〔正字〕1晦以理物,則得明:原斷句作「晦以理,物則得明」。今據文意以「物」字屬上句讀。 晦以理物:即「以晦理物」之義。明道若昧,物復其明。 晦(hui):暗昧。 明:常。 2濁以靜物,則得清:原斷句作「濁以靜,物則得清」。今據文意以「物」字屬上句讀。 濁以靜物:即「以濁靜物」之義。和光同塵,蕩然大均,則無不清。 3安以動物,則得生:原斷句作「安以動,物則得生」。今據文意以「物」字屬上句讀。 安以動物:即「以安動物,以靜生物」之義。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而萬物以之生。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安:安靜,靜止。 4詳慎:周詳審慎。欲速則不達,過之猶不及,故須詳慎。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
【文】保此道者不欲盈1:
〔正字〕1盈:自滿。
【注】盈必溢也。
【文】夫唯不盈1,故能蔽不新成2。
〔正字〕1夫唯不盈:非王注版本或作「夫唯不欲盈」,或無此句,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蔽:非王注版本或作「敝」,或作「弊」,或與底本同。暫如舊。或據二十二章而謂「蔽」通「敝」。然王注訓「蔽」作「覆蓋」,是以「蔽」如字。暫從王注而仍作「蔽」。 不新成:非王注版本或作「而不成」,或作「不成」,或作「復成」,或與底本同。或據二十二章而謂作「而新成」。暫如舊。 〔按〕此句異文與歧解較多,今據王注版本之文意加以解釋。 蔽不新成:即「蔽而不新成」之省。庇蔭萬物自然生成,而不傷自然以促成。 新:伐木,喻傷自然。不順其性,反傷自然。或訓作「矜伐」。暫從前者。
【注】蔽,覆蓋也。
上篇 十五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