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娥善歌》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十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雁門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遺聲。 ——《列子·湯問》
參考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糧。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賣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來到客棧,客棧的人侮辱她。韓娥為此傷心至極,禁不住拖著長音痛哭不已。她那哭聲瀰漫開去,竟使得整個鄉里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為之動容,大家淚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難過得三天吃不下飯。後來,韓娥難以安身,便離開了這家旅店。人們發現之後,急急忙忙分頭去追趕她,將她請回來,再為勞苦大眾縱情高歌一曲。韓娥的熱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個個歡呼雀躍,鼓掌助興,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歡樂之中,將以往的許多人生悲苦都一掃而光。於是就送給她豐厚的財物。所以齊國雍門附近的人們,到現在還善於歡歌,痛哭,是由於倣傚韓娥傳留下來的聲音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