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相集》
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轉角立。愛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沈宋麗爾,必簡岳岳,李杜並驅,龍標脫銜。古之豪傑於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與李攀龍於鱗燕中游也,子相抉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嚙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叩之冷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露襲於腋而投於咽,然當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於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而創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鹼。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途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弱,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沖、必簡、龍標小自貶損,而附於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
子相於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於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於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縣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髮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藩落。屬有島寇事,在席吏民,調兵食,規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恆不鐸,謂:「麒麟風皇,寧能並雞犬用乎?不得之,不能為聖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於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風言,三歎加饗食。」其曾偶持論若此。
(選自《棄州山人四部稿》,有期節)
【注】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於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後七子」。矩錢:猶規則、法度。鹼:似玉的石頭。考功郎:吏部官員。參:這裡指擔任布政參議。島寇事:指倭寇侵擾福建沿海。
啊!這是廣陵人宗子相的詩歌文集。武昌人吳國倫為它作傳,而吳郡人王世貞為它作序,內容是:當初在建安年間時,二曹(曹操、曹植)奮發有為,公幹(劉楨)超群出眾。到了後來,潘岳和陸機推衍辭藻,太沖(左思)重視辭賦質地之美,沈佺期、宋之問講究辭藻華麗,必簡(杜審言)的詩風鋒芒畢露,李白和杜甫並駕驅齊驅,龍標(王昌齡)用辭不拘一格。古代的傑出之人對於文辭,往往志趣相投卻各不相讓,氣韻有所不合卻互相利用,那麼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
那天,我與李攀龍在鱗燕一帶遊玩,宗子相帶著吳國倫和天目人老徐一起過來。宗子相才高且氣魄雄健,牛氣哄哄,曾經和吳國倫多次辯論詩歌,辯不過,拿反酒杯,竟然把嘴皮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當他恣意行事時,神思與天賦合體,天然的穎悟自然生發,敲擊時發出高冷之音,符合五聲音律,誦讀時開朗舒暢的樣子好像風露吹拂於腋下又落到嘴裡,然而當他恣意行事還更加沒完沒了時,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於天地,言辭是否能傳誦千古,反而在間隔疏離之時得到。憑借於鱗之才華仍不敢盡棄法度而獨創自己所好,更何況王世貞呢?宗子相卻經常不屑於這樣做,說寧願有瑕疵也不願完美如玉。我實在沒有辦法詰責宗子相了。那些稱讚宗子相的人,說宗子相已經越過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評宗子相的少年,認為宗子相想走陸路因此放棄他的木筏。然而這實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絞盡腦汁,竭盡所能,來迎合物境。如果與物境相合那麼我就取它全部的優點,不合那麼我姑且取它的優點並承受它的缺點。字不得在句中重複,句不得在文中重複,我時時拿著良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爭,如果一次不勝,那麼剩餘二次必勝,如此罷了。現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幹、太沖、必簡、龍標等人,卻能跟隨在眾賢人之後,宗子相也很樂意。
宗子相的文筆非常奇特,他的筆力足以破除冗長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論,勝過今那些只憑耳聞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認為宗子相的詩歌,完全沒有違背常理,卻常常改變常理而盡展其才華,他的詩文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華,竟然經常壓抑自己的才華而屈就常理,卻早早掛了,可悲啊,然而他們都永垂不朽了。
世間那些成就功業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子相卻不這樣。他擔任考功郎時有聲望,因為不能依附權貴,不久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那裡有倭寇鬧事,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糧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後來又輔佐他的上司,成為讀書人的表率。等到他快要掛了時,家裡祭祀,有人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裡一直不高興,說:「麒麟鳳凰,難道能和雞犬共處嗎?不能實現,沒有聖世。我討厭我家的雞犬,將要離去了!」於鱗大加稱賞,寫詩道:「一為麟鳳言,三歎加饗食。」他那些偶然所持的論調都是這樣的。(譯者:尹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