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張文瓘傳》全文翻譯

新唐書·張文瓘傳》
原文
    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隋大業末,徙家魏州之昌樂。幼孤,事母、兄以孝友聞。貞觀初,第明經,補并州參軍。時李勣為長史,嘗歎曰:「稚圭,今之管、蕭,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與屬僚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以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因極推引。再遷水部員外郎。時兄文琮為戶部侍郎,於制,兄弟不並台閣,出為雲陽令。累授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遂與勣同為宰相。俄知左史事。時高宗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復征討四夷,京師養廄馬萬匹,帑廥寖虛。文瓘諫曰:「王者養民,逸則富以康,勞則怨以叛。秦、漢廣事四夷,造宮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戶口減半。夫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人罔常懷,懷於有仁。臣願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賜繒錦百段,為減廄馬數千。改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嘗有小疾,囚相與齋禱,願亟視事。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後拜侍中,兼太子賓客。諸囚聞其遷,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嚴正,未嘗回容。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瓘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或曰:「已議。」即皆報可。
(節選自《新唐書·張文瓘傳》)
【注】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

譯文
    張文瓘字稚圭,是貝州武城人。隋大業末年,遷徙家庭到魏州的昌樂。(張文瓘)幼時喪父,他侍奉母親、兄長,憑借孝友聞名鄉里。貞觀初年,(他)考取明經博士,被補任并州參軍。當時李勣任并州長史,(李勣)曾經讚歎著說:「稚圭,(是)當今的管仲、蕭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與屬僚二人都為李勣餞行,李勣用佩刀、玉帶贈給屬僚二人,但是沒有東西贈送給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問向李勣請教,李勣說:「你不要疑忌。像屬僚中的某某,做事猶豫缺少決斷,所以我用佩刀贈給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斷:屬僚中的某人行為放縱缺少檢點,所以我用玉帶贈給他,使他遵守各種規章法令。而像你這般才華,沒有什麼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還用得著贈送什麼禮物(來警策)呢?」李勣就極力推重引薦張文瓘。(張文瓘)後升任水部員外郎。當時,他哥哥文琮是戶部侍郎。因按照當時的制度,兄弟不許並居台閣,張文瓘又被調任雲陽縣令。屢加陞遷,官至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於是和李勣同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當時唐高宗造蓬萊、上陽、合壁等宮殿,再征討四方少數民族,京師馬廄養官馬萬匹,宮家儲藏錢幣和糧食的府庫逐漸空虛。張文瓘上諫言說:「王者養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會富足而且安康,使他們憂勞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漢時期廣徵四夷,大建宮室,到秦二世時就土崩瓦解,漢武帝末年百姓人口減半。所以制治應在國家沒有動亂之時,保國要在朝廷沒有危險之際。人沒有永遠不變的心,(而)對仁需要歸心。我願意去安撫百姓,不要使(他們)因勞累而產生怨憤。隋朝的教訓離今天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認為張文瓘的諫言很正確,(因而)賜給(張文瓘)繒錦百段,因為(張文瓘)的諫言裁減了幾千匹馬廄裡養的官馬。(張文瓘)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幾天,裁斷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沒有怨言。(張文瓘)曾經患小病,囚犯一起吃齋祈禱,希望(張文瓘病好)馬上回到崗位上。當時因為(張文瓘)執法公平仁恕,人們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後來(張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賓客。許多囚犯聽到張文瓘陞官調離大理寺,(人人)都垂淚,(張文瓘)得人心就是這樣。(張文瓘)性格嚴肅正直,不曾曲法寬容。朝廷各部門的奏議,他都用心糾舉駁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時張文瓘因病請假移交的事務急於辦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問「與文理討論過了嗎?」如果沒有議過的,皇帝就說:「到(張文瓘)那裡和他一起共同籌劃這件事。」有時(奏事人)說:「已經和(張文瓘)議過。」皇帝就說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