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四十九 愛盎晁錯傳第十九》古文翻譯成白話文

漢書新注卷四十九 愛盎晁錯傳第十九

  【說明】本傳敘述愛盎與晁錯互相傾軋的事跡。愛盎,敢於直諫,曾勸阻景帝立弟梁王劉武為嗣,竟至被梁王所派遣的刺客所暗殺。晁錯曾習申商刑名之學,官至御史大夫。深明時勢,論政切要,上書言事凡三十篇,建議「削藩」,勸農立本,徙民實邊,抵禦匈奴侵擾,為文帝、景帝所重視。其文簡捷明暢,言事鑿鑿可行。因其「削藩」之議觸及諸侯王利益,吳、楚七國以誅錯為名舉兵反漢,愛盎從中讒毀,景帝一時糊塗而信之,使其被斬於東市,且連累家族。《史記》《漢書》皆以愛(袁)盎、晁(朝)錯合傳。《史記》傳晁錯,主要是記其與愛盎諸大臣相讒殺始末,失之簡略、片面。《漢書》寫晁錯襲取一部分《史記》之文,但備載其所上書疏及策對,比《史記》傳增補了數倍的內容,體現出晁錯真實的面目,可謂勝過《史記》文。司馬遷譏刺晁錯「擅權,多所變更」,而班固則肯定他「銳於為國遠慮」,兩論主要不在於識見之異,而關鍵是立場不同。馬、班對統一均無異議,然對君主專制是有異議的,司馬遷以為「削藩」的手段有點毒辣,班固則以為完全必要。  
  愛盎字絲(1)。其父楚人也(2),故為群盜,徙安陵(3)。高後時,盎為呂祿舍人。孝文即位,盎兄噲任盎為郎中(4)。
  (1)愛盎:《史記》作「袁盎」。陳直說:「盎」當為「紻」字之假借,方與字絲訓詁相適應。(2)楚:指先秦時楚國地區。(3)安陵:縣名。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4)任:保任。爰盎為其兄噲所保任,故得為郎中。郎中:《史記》作「中郎」。
  絳侯為丞相(1),朝罷趨出,意得甚(2)。上禮之恭,常目送之。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3)。方呂後時,諸呂用事(4),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5)。是時絳侯為太尉,本兵柄(6),弗能正。呂後崩,大臣相與共誅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7),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後朝,上益莊(8),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盎曰(9):「吾與汝兄善,今兒乃毀我。」盎遂不謝。
  (1)絳侯:周勃。(2)意得甚:非常得意。(3)主在與在,主亡與亡:與君主共存亡之意。(4)諸呂:指呂產、呂祿等人,呂後的親族。(5)不絕如帶:言微細。(6)本兵柄:王念孫校改為「主兵權」,是也。(7)如:似也。(8)莊:嚴也。(9)望:怨望,責備。(10)兒:孺子。
  及絳侯就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征系請室(1),諸公莫敢為言,唯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1)請室:請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獄。
  淮南厲王朝(1),殺辟陽侯(2),居處驕甚。盎諫曰:「諸侯太驕必生患,可適(謫)削地。」上弗許。淮南王益橫。謀反發覺,上征淮南王,遷之蜀,檻車傳送。盎時為中郎將,諫曰:「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為人剛,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殺弟名,奈何?」上不聽,遂行之。
  (1)淮南厲王:即劉長,文帝之弟。(2)辟陽侯:審食其。中郎將:官名。統領皇帝的侍衛人員。
  淮南王至雍(1),病死,聞(2),上輟食,哭甚哀。盎入,頓首請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3),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4),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遠矣。諸呂用事,大臣顓(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5),馳不測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6)。陛下至代邸(7),西向讓天子者三,南鄉(向)讓天子者再。夫許由一讓(8),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宿衛不謹(9),故病死。」於是上乃解,盎繇(由)此名重朝廷。
  (1)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縣南。(2)聞:聞於皇帝。(3)交睫:謂睡寐。睫(jie):眼睫毛。(4)曾參:春秋未年魯人以孝著稱。(5)六乘傳:六匹馬拉的驛車。(6)賁、育:孟賁、夏育,都是古代的勇士。(7)代邸:代王在京的住所。(8)許由:相傳堯曾欲以天下讓於許由,許由不受。(9)宿衛:《史記》僅「衛」字,是也。淮南王劉長當時為罪人,不當稱宿衛。
  盎常引大體慷慨(1)。宦者趙談以數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2),諫盎曰:「君眾辱之,後雖惡君,上不覆信。」於是上朝東宮(版 權所 有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3),趙談驂乘(4),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5),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餘共載(6)!」於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
  (1)體:事物的法式、規矩。(2)常侍騎:官名。隨侍皇帝。(3)東宮(版 權所 有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太后所居。(4)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5)六尺輿:乘輿,秦漢時帝王所用的車輿。(6)刀鋸。古代的刑具。刀鋸之餘:接受過宮刑之人。
  上從霸陵上(1),欲西馳下峻阪(2),盎攬轡,上曰:「將軍怯邪?」盎言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3),百金之子不騎衡(4),聖主不乘危,不僥倖。今陛下騁六飛(5),馳不測山,有如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后何(6)?」上乃止。
  (1)霸陵:陵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2)峻阪:陡坡。(3)不垂堂:不在屋簷下,怕簷瓦墜下打傷。(4)不騎衡:不靠近欄杆,怕掉下跌死。(5)六飛:指皇帝車輿。帝王輿駕六馬,馬有龍之稱,六飛即六龍之義。(6)高廟、太后:指漢高祖、薄太后。
  上幸上林(1),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2),常同坐(3)。及坐,郎署長布席(4),盎引卻慎夫人坐(5)。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以同坐哉(6)!且陛下幸之,則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也。獨不見『人豕』乎(7)?」於是上乃說(悅),入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1)上林:苑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2)禁中:宮中。(3)同坐:尊者專席而坐,即獨坐。同坐,指慎夫人與皇后同席坐,而不是讓皇后獨坐。(4)郎署:直衛的官署。郎署長:郎署的長官。布席:擺開坐席。(5)引卻:徹去。(6)主:指皇后。(7)人豕:《外戚傳》作「人彘」,指戚夫人。
  然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1)。調為隴西都尉(2),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遷齊相(3),徒為吳相(4)。辭行,種謂盎曰:「吳王驕日久(5),國多奸,今絲欲刻治(6),彼不上書告君,則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濕,絲能日飲,亡(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1)中:指朝廷。(2)隴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肅臨洮)。都尉:官名。輔佐郡守,掌全郡軍事。(3)齊相:齊王國的丞相。齊部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4)吳相:吳王國的丞相。吳都吳縣(在今江蘇蘇州市)。(5)吳王:指吳王劉濞。(6)刻治:揭發罪行,予以懲治。(7)無何:言不足優。飲酒可以御濕,故言不足憂。
  盎告歸(1),道逢丞相申屠嘉(2),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盎還,愧其吏,乃之丞相捨上謁,求見丞相,丞相良久乃見。因跪曰:「願請閒(3)。」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4),之曹與長史掾議之(5),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私語。」盎即起說曰:「君為相,自度孰與陳平、絳侯(6)?」丞相曰:「不如。」盎曰:「善,君自謂弗如。夫陳平、絳侯輔翼高帝,定天下,為將相,而誅諸呂,存劉氏;君乃為材官蹶張(7),遷為隊帥(8),積功至淮陽守,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且陛下從代來,每朝,郎官者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不可用,置之;言可采,未嘗不稱善。何也?欲以致天下賢英士大夫,日聞所不聞,以益聖。而君自閉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聖主責愚相,君受禍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人,乃不知:將軍幸教(9)。」引與入坐,為上客。
  (1)告歸:告假回家。(2)申屠嘉:文帝時丞相。本書有其傳。(3)請閒:請求個別談話。(4)使君:對奉命出使或外任的官員之尊稱。(5)曹:這裡指丞相的下屬部門。長史:這裡指丞相的長史。(6)孰與:猶言何如。陳平、絳侯周勃:申屠嘉之前的丞相。本書有其傳。(7)乃:始也。材官:勇武的步卒。蹶(jue)張:以腳踏弩,使之張開。(8)隊帥:隊長。(9)幸教:承蒙教誨。
  盎素不好晁鍺,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及孝景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吳王財物,抵罪(1),詔赦以為庶人。吳楚反聞(2),錯謂丞史曰(3):「爰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4)。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錯猶與(豫)未決(5)。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6),為言吳所為反,願至前,口對狀。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竟言吳所以反,獨急斬錯以謝吳,吳可罷(7)。上拜盎為太常(8),竇嬰為大將軍(9),兩人素相善。是時,諸陵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10),車騎隨者日數百乘。
  (1)抵罪:抵償其應負的罪責。(2)吳楚反:指吳楚七國亂。(3)丞史:指御史大夫屬下之御史丞及御史。(4)絕:斷絕。這裡指斷絕吳王劉濞反叛之念。(5)猶與:即猶豫。(6)竇嬰:竇太后之侄,本書有其傳。(7)罷:謂罷兵。(8)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9)大將軍:為將軍的最高稱號,職掌統兵征戰。(10)諸陵長安中賢大夫:《史記》作「諸侯長者、長安中賢大夫」,是也。大夫為朝官,長者乃未仕之人,諸陵不得有大夫。
  及晁錯已誅,盎以太常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1)。初,盎為吳相時,從史盜私盎侍兒。盎知之,弗洩,遇之如故。人有告從史,「君知女(汝)與侍者通」,乃亡去。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復為從史(2)。及盎使吳見守,從史適在守盎校為司馬(3),乃悉以其裝繼買二石醇醪(4),會天寒,士卒飢渴,飲醉西南陬卒(5),卒皆臥。司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6)。」盎弗信,曰:「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君從史盜侍兒者也。」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7),吾不足累公。」司馬曰:「君弟(第)去(8),臣亦且亡,辟(避)吾親(9),君何患!」乃以刀決帳(10),道(導)從醉卒直(值)出(11)。司馬與分背(12)。盎解節旄懷之(13),屐步行七十里,明,見梁騎(14),馳去,遂歸報。
  (1)都尉:官名。比將軍略低的武官。(2)從史:倚從官。盜私:私下通姦。侍兒:婢女。(3)校:軍隊之一部。司馬:武職名。(4)裝繼:攜帶的行裝。醇醪(chun lao):味厚的美酒。(5)陬(zōu):隅,角落。(6)期旦日:約定明日。(7)親:親人。(8)第:但,且。(9)避:藏匿。(10)決帳:割裂軍幕。(11)值:指醉卒所值守之處。(12)分背:分別,背道而行。(13)節旄:節上所綴犛牛尾飾物。懷:藏於懷。(14)梁:梁王國。都於睢陽。騎:備有鞍轡的馬。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以盎為楚相。嘗上書,不用。盎病免家居,與閭裡浮湛(沈),相隨行鬥雞走狗。洛陽劇孟嘗過盎(1),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將軍何自隨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喪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且緩急人所有。夫一旦叩門,不以親為解(2),不以在亡為辭(3),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4)。今公陽從數騎,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遂罵富人,弗與能。諸公聞之,皆多盎(5)。
  (1)劇孟:漢初遊俠,見《遊俠傳》。(2)不以親為解:言不以父母在而推諉。古代有父母在而不許友以死之禮,只有遊俠多不遵此。(3)不以在亡為辭:言不詭謂身不在而推卻。亡:這裡訓不在。(4)季心:漢初遊俠,季布之弟,見《季布傳》。(5)多:推重;讚美。
  盎雖居家,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梁王欲求為嗣(1),盎進說,其後語塞(2)。梁王以此怨盎,使人刺盎。刺者至關中,問盎,稱之皆不容口(3)。乃見盎曰:「臣受梁王金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然後刺者十餘曹(4),備之!」盎心不樂,家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5)。還,梁刺客後曹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1)梁王:指梁孝王劉武。(2)語塞:立梁王為嗣之語塞絕。(3)不容口:讚不絕口之意。(4)曹:輩也。(5)棓(pei)生:姓棓的術士。問占:占卜吉凶。
  晁錯,穎川人也(1)。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2),與洛陽宋孟及劉帶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3)。
  (1)穎川:郡名。治陽翟(今河南禹縣)。(2)申商:申不害、商鞅,皆戰國時法家人物。刑名:法家循名責實、明賞罰的學說。軹:縣名。在今河南濟源縣東南。生:先生。《漢舊儀》云:「博士稱先生。」或簡稱為先,或簡稱為生。疑張恢也是秦代博士。所:漢人習俗語每稱某所。(3)文學:言文章博學。太常掌故:漢官名。太常的屬官。
  錯為人峭直刻深(1)。孝文時,天下亡(無)治《尚書》者(2),獨聞齊有伏生(3),故秦博士(4),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5),使人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6)。詔以為太子舍人(7),門大夫,遷博士。又上書言(8):「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9)。故人主知所以臨制臣下而治其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從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10):此四者,臣竊為皇太子急之(11)。人臣之議或曰皇太子亡(無)以知事為也(12),臣之愚,誠以為不然。竊觀上世之君子,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於其臣者,皆不知術數者也。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不問書說也(13)。夫多誦而不知其說,所謂勞苦而不為功,臣竊觀皇太子材智高奇,馭射伎(技)藝過人絕遠,然於木數未有所守者,以陛下為心也(14)。竊願陛下幸擇聖人之術可用今世者,以賜皇太子,因時使太子陳明於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15)。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16)。
  (1)峭直刻深:嚴峻,剛直,苛刻。(2)治:這裡是研究之意。(3)伏生:即伏勝,字子賤,濟南人。(4)博士:學官名,秦與漢初,博士掌學術,備顧問,典守書籍。自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之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5)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6)因上書稱說:《史記》作「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文義較明。(7)太子舍人:及下文門大夫,皆太子的屬官。(8)書:即《言太子知術數疏》,以下引文即是。(9)術數:治國之方略與統治之手段。(10)行:品行。(11)皇太子:指當時的太子劉啟。(12)無以知事為:沒有必要懂得這些事。(13)不問書說:不瞭解書中含義。(14)以陛下為心:意謂擔心皇上懷疑他急於為君。(15)太子家令:太子的屬官,主管庶務。(16)智囊:指足智多謀的人。
  是時匈奴強,數寇邊,上發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1),曰:
  (1)上書言兵事:即《言兵事疏》,下文即是。
  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1),小人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後時再入隴西(2),攻城屠邑,驅略畜產;其後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3)。自高後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亡(無)有勝意。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集)士卒(4),底厲(砥礪)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繇(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1)胡虜:指匈奴。(2)隴西:郡名。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3)沒世不復:一輩子不能振作。(4)和輯(集):安撫集合。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1):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2),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3),山林積石,經川丘阜(4),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5),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6),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版 權 所有 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萑葦竹蕭(7),草木蒙蘢(8),支(枝)葉茂接,此矛之地也(9),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10),險厄相薄(11),此劍盾之地也,弓弩(版 權 所有 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12),動靜不集(13),趨利弗及(14),避難不畢,前擊後解(懈)(15)與金鼓之指(旨)相失(16),此不習勒卒之過也(17),百不當十。兵不完利(18),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19);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亡(無)矢同;中不能入,與亡(無)鏈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20),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1)合刃:謂交兵,交鋒。急:關鍵之意。(2)服習:訓練有素。(3)漸:浸濕。漸車之水:指淺水之河。(4)經川:常流不息之河。丘阜:丘陵。(5)曼衍胡屬:綿延相接。(6)遠:隔離。(7)萑(huan)葦:蘆葦之類植物。蕭:蒿草。(8)蒙蘢:茂密貌。(9)(ran):鐵把短矛。 (10)伏:埋伏。(11)薄:迫也。 (12)精:熟練。(13)集:齊,統一。(14)趨利弗及:捕捉戰機不準確及時。(15)前擊後懈:前鋒在奮力搏鬥而後續部隊鬆鬆垮垮。(16)金鼓之指:古時作戰,擊鼓則前進,鳴金則收兵。(17)習勒:訓練與嚴格要求。(18)兵:指兵器。(19)袒裼(tǎnxi):袒胸露體。(20)省兵:檢驗和瞭解兵器。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1)。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2);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3)。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4);險道傾仄(側),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疲)勞,飢渴不睏,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平原易地,輕車突騎(5),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6);勁弩長戟,射疏及遠(7),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8);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9),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驟)發(10),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11);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12):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1)險易:險要,不險要。備:防備。(2)敵國:這裡指勢均力敵之國。(3)中國:中原之國,當時指漢朝。(4)弗與:不如。(5)突騎:突擊的精銳騎兵。(6)撓亂:攪亂。(7)射疏:射程闊遠。(8)格:抵住。(9)什伍: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二伍為什。(10)材官:漢代能用強弩的步兵。(11)革笥:皮製鎧甲。木薦:木製盾牌。(12)給:補給;接續。
  雖然,兵,凶器;戰,危事也。在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卬(仰)之間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1),則悔之亡(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義)者(2),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欲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1)跌:蹉跌。這裡是失敗之意。(2)義渠:漢代西北地區一個兄弟民族。
  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裁)擇。文帝嘉之,乃賜錯璽書寵答焉(1),曰:「皇帝問太子家令:上書言兵體三章(2),聞之。書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今則不然。言者不狂,而擇者不明,國之大患,故在於此。使夫不明擇於不狂,是以萬聽而萬不當也。」
  (1)璽書:詔書。(2)言兵體三章:指《言兵事疏》所提的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三點。
  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1),曰:
  (1)此指《守邊勸農疏》,下文即是。
  臣聞秦時北攻胡貉(1),築塞河上(2),南攻楊越(3),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越者,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4),戰則為人禽(擒),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5),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6),鳥獸毳毛(7),其性能(耐)寒。楊越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8),鳥獸希(稀)毛,其性能(耐)暑。秦之戍卒不能(耐)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9)。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10),名曰「謫戍(11)」。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12),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13),後入閭(14),取其左(15)。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叛)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16),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擄)以富家室(17),故能使其眾蒙矢石(18),赴湯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無)銖兩之報(19),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20),天下明知禍烈及已也。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1)胡:指匈奴。貉:同「貊」,古代東北部的一個兄弟民族。(2)河:指黃河。(3)楊越:即南越。(4)勢:言地勢。(5)積:謂眾多。積死:言死者先後相積。(6)密理:謂肌肉緊密。(7)毳(cui)毛:細毛,引申為羽毛豐密。(8)疏理:謂肌肉疏鬆。(9)僨(fen):仆倒而死。(10)謫: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11)贅婿:家貧而就婚於女家的男子。賈人:商人。(12)市籍:秦漢時商人的戶籍。(13)大父母:祖父母。(14)閭:里巷之門。(15)取其左:征發閭左之民。秦時間左之民往往不服役。(16)降北:投降與敗退。(17)財鹵:擄掠的財物。(18)蒙:冒也。(19)銖(zhū)兩: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比喻微少。(20)一算之復:謂免除算賦。漢代成年人每人每年納賦一百二十文,是為一算。復:免除。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1),其勢易以擾亂邊竟(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徒,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2)。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3),或當上郡、北地、隴西(4),以候備塞之卒(5),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1)不著於地:不固定於一地。(2)南畝:指農田,這裡是指家鄉。(3)燕:指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地區。代:指今山西省東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地區。(4)上郡:郡治膚施(在今陝西榆林縣東南)。北地:郡名。治馬領(在今甘肅慶陽縣西北)。(5)候:偵察。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1),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2),具藺石(3),布渠答(4),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5),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6)。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7);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予冬夏衣,廩食(8),能自給而止。郡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增至卿(9)。其亡(無)夫若妻者,縣官買予之。人情非有匹敵(10),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人驅而能止其所驅者(11),以其半予之(12),縣官為贖其民。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13),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14)。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無)系虜之患(15),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1)一歲而更:漢制,守邊士卒一年一更換。(2)以便:謂以農作之閒。(3)藺石:雷石,守禦城塞之用。(4)渠答:鐵蒺藜,對付敵騎之用。(5)調:謂計算,規劃。(6)中周:中間之周圍。虎落:竹籬笆。(7)免徒復作:指免除徒刑而服勞役之人。(8)廩食:言以官倉之糧供給移民。(9)卿:指漢爵第十級(左庶長)至第十八級(大庶長)。(10)匹敵:配偶。(11)驅:言驅逐和掠奪漢邊境的人口和財物。(12)其半:指所驅數量之半。(13)德上:言感戴皇上之恩德。(14)功相萬:言其功萬倍於東方之戍卒。(15)系虜:被掠去當俘虜。
  上從其言,募民徒塞下。錯復言(1):
  (1)復言:指《募民實塞疏》。下文即是。
  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實塞下(1),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2),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徒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募而勸往矣(3)。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4),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裡割宅(5),通田作之道,正吁陌之界,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6),門戶之閉,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婚),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長(7),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1)幸:指稱皇帝的舉動。(2)輸將:運輸。(3)相募:當作「相慕」。言民慕先至者之安樂。勸往不當說成相募。(4)廣虛:空曠之墟。廣,同「曠」。虛,同「墟」。(5)割宅:劃分住宅。(6)二內:指堂後的東房、西室。 (7)畜長:猶畜養,謂豢養六畜。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裡有假士(1);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2),習地形知民心者(3),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正定於外(4)。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游,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5)。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6)。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無)功也。
  (1)假士:與下文之假五百、假候,都是鄉邑編制之長。(2)有護:有保護能力。(3)習:教習。於:猶以。(4)軍正:軍政。正,同「政」。(5)相死:互相之間為之而死。(6)還踵:同「旋踵」,掉轉腳跟,後退之意。
  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1),壹大治(2),則終身創矣。欲立威者,始於折膠(3),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4),後未易服也。愚臣亡(無)識,唯陛下財(裁)察。
  (1)意:猜測。(2)治:懲治。壹大治:謂狠狠地懲治匈奴一下。(3)折膠:到了秋天,採取樹膠,以制弓弩(版 權 所有 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匈奴常於此時出軍。(4)得氣:得意。
  後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上親策詔之(1),曰:
  (1)上親策詔:漢文帝《策賢良文學詔》。下文即是。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1),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2),四極之內(3),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4);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5),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無)失德,夏以長茂。高皇帝親除大害(6),去亂從(7),並建豪英,以為官師(8),為諫爭,輔天子之闕(缺),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內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天子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9),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10),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11),通於人事之終始(12),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人數(13),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14),朕甚嘉之,故登大夫於朝,親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15),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缺),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16),著之於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17)。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18),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19)。嗚呼,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1)十有五年:即漢文帝十五年(前165)。九月壬子:九月二十九曰。(2)方外:境外。(3)四極之內:猶言世界之內。古人以為四方(東南西北)之地有盡頭之處曰「四極」。(4)不逮:意所不及者。(5)比善:比較長處,戮力:同心協力。(6)大害:指秦王朝。(7)敵從:有言禍亂之蹤跡。從,讀為蹤。有言指項羽集團。從:同縱。(8)官師:一官之長,即長官。(9)燭:洞察。(10)三公:指西漢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西漢之太常、光祿勳、衛尉、廷尉、大鴻臚、太僕、宗正、大司農、少府。主郡吏:指郡守。(11)大體:言大政方針。(12)終始:言因果變遷。(13)各有人數:每類各選一定的人數。(14)三道:指上文所言之國體、人事、直言。(15)永惟:深思。(16)休:美也。 (17)至:渭盡心竭力。(18)興:謂發視。興自朕躬:言由朕親自發現。(19)毋在執事:不要擔心掌權官吏從中作梗而不敢直陳。
  錯對曰:(1)
  (1)錯對:晁錯對策。下文是晁錯的《舉賢良對策》。
  平陽侯臣窋、汝陰侯臣灶、穎陰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隴西太守臣昆邪所選賢良太子家令臣錯昧死再拜言(1):臣竊聞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2),大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3),齊桓得管子而為五伯(霸)長(4)。今陛下講於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5),退托於不明,以求賢良,讓之至也。臣竊觀上世之傳(6),若高皇帝之建功業,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皆有司之所覽,刻於玉版(7),藏於金匱(8),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9),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臣錯草茅臣,亡(無)識知,昧死上愚對,曰:
  (1)窋(zhu):曹窋,曹參之子。灶:夏侯灶,夏侯嬰之子。何:灌何,灌嬰之子。宜昌:當時任廷尉,不知何姓。昆邪:公孫昆邪。(2)力牧:相傳為黃帝的助手。五帝:《史記》說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3)大禹:即夏禹。咎繇(gāoyao):即皋陶。相傳為禹之大臣。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4)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管子:即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霸主。五霸:指春秋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5)講:講議。(6)傳:謂史傳。(7)玉版:鐫刻功勳之玉簡。(8)金匱:收藏秘書之金櫃。(9)充賦:猶言湊數。
  詔策曰:「明於國家大體」,愚臣竊以古之五帝明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1),處於法宮之中(2),明堂之上(3);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故眾生之類亡(無)不覆也(4),根著之徒亡(無)不載也(5);燭以光明(6),亡(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產(7),皆被其澤。然後陰陽調(8),四時節(9),日月光(10),風雨時(11),膏露降(12),五穀孰(熟),妖孽滅(13),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14),洛出書,神龍至,鳳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
  (1)親事:親理政務。(2)法官:正殿。(3)明堂:帝王舉行祭禮祀、朝會,選舉、布政等大典之處。(4)眾生之類:泛指人類及一切動物。(5)根著之徒:泛指一切植根於地的植物。(6)燭:照也。(7)諸產:各類生物。(8)調:調和。(9)節:有節,正常。(10)光:光明,普照。(11)時:適時。(12)膏露:甘露。降:下降。(13)妖孽:指一切異常現象及邪惡事物。(14)河出圖,洛出書:相傳伏羲氏時,黃河裡出現一匹龍馬,背負有圖,稱為「河圖」;洛水中出現神龜,背有文字,稱為「洛書」。這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象徵。
  詔策曰:「通於人事終始」,愚臣竊以古之三王明之。臣聞三王臣主俱賢,故合謀相輔,計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1),內恕及人(2)。情之所惡,不以強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名位不失,施及後世(3)。此明於人情終始之功也。
  (1)取人以己:要求別人,首先當嚴以律已。(2)內恕及人:寬恕自己,同時要寬恕別人。(3)施:延也。
  詔策曰「直言極諫」,愚臣竊以五伯(霸)之臣明之。臣聞五伯(霸)不及其臣,故屬之以國(1),任之以事。五伯(霸)之佐之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誣(2),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亡(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傷眾而為之機陷也(3),以之興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亂也。其行賞也,非虛取民財妄予人也,以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賞厚,功少者賞薄。如此,斂民財以顧其功(4),而民不恨者,知與而安己也。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縱)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罪大者罰重,罪小者罰輕。如此,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罰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謂平正之使矣。法之逆者,請而更之,不以傷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復之(5),不以傷國。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亡(無)邪辟(僻)之行,外亡(無)騫汗(污)之名(6)。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此五伯(霸)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諸侯,功業甚美,名聲章明。舉天下之賢主,五伯(霸)與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極諫補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眾,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勢,萬萬於五伯(霸),而賜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1)屬(zhǔ):委託。(2)不敢誣:言不敢欺騙皇上。(3)機陷:有簡易制動設置的陷阱。喻陷人受害的圈套。(4)顧:酬賞。(5)逆而不復之:言反對暴行而恢復正道。(6)騫:損也。污:辱也。
  詔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愚臣竊以秦事明之。臣聞秦始並天下之時,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1),然功力不遲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財用足,民利戰。其所與並者六國,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2)。民不用,故當此之時,秦最富強。夫國富強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也(3),故秦能兼六國,立為天子。當此之時,三王之功不能進焉(4)。及其末塗(途)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讒賊;宮室過度,耆(嗜)欲亡(無)極,民力罷(疲)盡,賦斂不節;矜奮自賢,群臣恐諛(5),驕溢縱恣,不顧患禍;妄賞以隨喜意,妄誅以快怒心,法令煩慘,刑罰暴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途),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親疏皆危,外內鹹怨,離散逋逃,人有走心。陳勝先倡,天下大潰,絕祀亡世,為異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寧之禍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萬民(6),絕秦之跡,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除苛解嬈(7),寬大愛人,肉刑不用,罪人亡(無)帑(孥)(8);非(誹)謗不治,鑄錢者除(9);通關去塞(10),不孽諸侯(11);賓禮長老,愛恤少孤;罪人有期(12),後宮出嫁(13);尊賜孝悌,農民不租(14);明詔軍師,愛士大夫;求進方正(15),廢退奸邪;除去陰刑(16),害民者誅;憂勞百姓,列侯就都(17);親耕節用,視(示)民不奢。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元元之民幸矣(18)。
  (1)其佐:三王之佐。(2)輯:和也。(3)資:資本;有利條件。(4)進:超過之意。(5)恐諛:恐懼而諂諛。(6)覆露:廣施雨露之意。(7)嬈(yǎo):煩擾。(8)罪人無孥:謂除收孥相坐律,只治犯人之罪,不株連家屬。孥:妻子兒女。(9)鑄錢者除:謂除禁民鑄錢之律,聽民自鑄。(10)通關去塞:謂開通關隘而不用符傳。(11)孽:疑也。 (12)有期:判罪有期限,並按朗處理。(13)後宮出嫁:放歸宮女,任其出嫁。(14)不租:不多徵收租稅。 (15)方正:方正之士。(16)陰刑:宮刑。 (17)就都:各歸至封國,不得留長安。(18)元元之民:庶民百姓。
  詔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當之。
  詔策曰「悉陳其志,毋有所隱」,愚臣竊以五帝之賢臣明之。臣聞五帝其臣莫能及,則自親之;三王臣主俱賢,則共憂之;五伯(霸)不及其臣,則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遺,而聖賢不廢也,故各當其世而立功德焉。傳曰「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待,能明其世者謂之天子」(1),此之謂也。竊聞戰不勝者易其地,民貧窮者變其業。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資財(材)不下五帝(2),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盜賊不衰,邊竟(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親,而待群臣也。今執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親,而待不望清光之臣(3),臣竊恐神明之遺也。日損一日,歲亡一歲,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於天下(4),以傳萬世,愚臣不自度量,竊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財(裁)擇。
  (1)能明其世:能使當世之人通達事理。引文見《呂氏春秋·聽言篇》引《周書》曰,文句略異。(2)資材:才質,才幹。(3)望:比也。清光:德澤,靈光。(4)究:竟也。遍及之意。
  時賈誼已死,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1),繇(由)是遷中大夫(2)。
  (1)高第:名在前列。(2)中大夫:官名。掌議論。
  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帝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吏(1)。錯數請閒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2),門東出,不便,錯乃穿門南出,鑿廟堧垣(3)。丞相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請閒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4)。罷朝,因怒謂長史曰(5):「吾當先斬以聞(6),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1)內史:官名。掌治京師,相當於後來的京兆尹。(2)廟堧(yuan):廟垣外的隙地。(3)堧垣:堧以外的圍牆。(4)謝:認錯。(5)長史:官名。此指丞相所屬的長史。(6)先斬以聞:先斬後奏。聞:奏聞,報告。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1),削其支郡(2)。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嘩。錯父聞之,從穎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3),侵削諸侯,疏人骨肉(4),口讓多怨(5),公何為也!」錯曰:「固也(6)。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
  (1)請:謂向皇帝報請。(2)支郡:指諸侯王國之邊郡。(3)公:漢時常用的稱呼。(4)骨肉:喻至親。當時諸侯王都是劉姓。(5)讓:責也。(6)固:本來;誠然。
  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會竇嬰言爰盎,詔召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1)。上問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桀(傑),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盎對曰:「吳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桀(傑)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傑),亦且輔而為誼(義),不反矣。吳所誘,皆亡(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誘以亂。」錯曰:「盎策之善。」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2)。」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箱(廂),甚恨。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謫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3),吾不愛一人謝天下。」盎曰:「愚計出此,唯上孰(熟)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密裝治行(4)。
  (1)調兵食:調度軍糧。(2)屏:屏退。(3)顧誠何如:要考慮真實情況怎樣。顧,念也。誠,實也。(4)密裝治行:秘密整裝出發。
  後十餘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劾奏錯曰(1):「吳王反逆亡(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2)。』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3)。臣請論如法。」制曰:「可。」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4)。錯衣朝衣斬東市(5)。
  (1)青翟:當作「青」,「翟」字衍。當時丞相是陶青,見《百官公卿表》。嘉:不知其姓。:張。(2)徐:縣名。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僮:縣名。在今安徽泗縣東北。(3)同產:同胞,兄弟姐妹。(4)紿:欺騙。載:乘車。行市:巡行市中。(5)衣(yī)朝衣:穿上朝服。東市:漢代在長安東市處死罪人,後因以東市指刑場。
  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1),擊吳楚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2),聞晁錯死,吳楚罷不(否)(3)?」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鉗口不敢復言矣。」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劃)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4),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5)。
  (1)謁者僕射(ye):官名。掌管接待賓客和傳達事務,屬郎中令(後改名光祿勳)。校尉:職位低於將軍的武官。(2)道:由也。(3)罷:指罷兵。(4)杜:塞也。(5)城陽中尉:城陽王國的中尉,負責王國的軍事。
  鄧公,成固人也(1),多奇計。建元年中(2),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先(3)。鄧先時免,起家為九卿。一年,復謝病免歸。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諸公間。
  (1)成固:縣名。今陝西城固縣。(2)建元:漢武帝年號(前140—前135)。(3)鄧先:猶鄧先生。
  贊曰:爰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1),仁心為質,引義慷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2)。時已變易(3),及吳壹說,果於用辯(4),身亦不遂(5)。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6),亡(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7)。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著於篇。
  (1)傅會:同「附會」。(2)資:才能。(3)變易:變動。這裡指文帝死、景帝立。(4)用辯:謂殺晁錯。(5)遂:進也。不遂:謂爰盎不復進用於朝廷。(6)經於溝瀆:謂死於荒野。(7)趙母指括:趙括是戰國時趙人,空談兵法,趙王任以為將,趙母勸阻不成,乃請求不要因括罪而株連家族。趙括果然慘敗於長平,趙母因有言在前,趙氏宗族得以獲全。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