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第五琦傳》
第五琦,字禹珪,京兆長安人。少以吏干進,頗能言強國富民術。天寶中,事韋堅。堅敗,不得調。久之,為須江丞,太守賀蘭進明才之。安祿山反,進明徙北海,奏琦為錄事參軍事。時賊已陷河間、信都,進明未戰,玄宗怒,遣使封刀趣之,曰:「不亟進兵,即斬首。」進明懼,不知所出。琦勸厚以財募勇士,出賊不意。如其計,復收所陷郡。
肅宗駐彭原,進明遣琦奏事,既謁見,即陳:「今之急在兵,兵強弱在賦,賦所出以江淮為淵。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寶貲,飛餉函、洛,惟陛下命。」帝悅,拜監察御史、勾當江淮租庸使。遷司虞員外郎、河南等五道支度使。遷司金郎中,兼侍御史、諸道鹽鐵鑄錢使。鹽鐵名使,自琦始。進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當軍興,隨事趣辦,人不益賦而用以饒,於是遷戶部侍郎、判度支,河南等道支度、轉運、租庸、鹽鐵、鑄錢、司農、太府出納、山南東西、江西、淮南館驛等使。乾元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初,琦請鑄乾元重寶錢,以一代十。既當國,又鑄重規,一代五十。會物價騰踴,餓饉相望,議者以為非是,詔貶忠州長史。會有告琦納金者遣御史馳按琦辭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狀請歸罪有司御史不曉以為具服獄上之遂長流夷州。
寶應初,起為朗州刺史,有異政,拜太子賓客。吐蕃盜京師,郭子儀表為糧料使,兼御史大夫、關內元帥副使。改京兆尹。俄加判度支、鑄錢、鹽鐵、轉運、常平等使。累封扶風郡公。復以戶部侍郎兼京兆尹。坐與魚朝恩善,貶括州刺史。徙饒、湖二州。復為太子賓客、東都留守。德宗素聞其才,將復用,召之。會卒,年七十一,贈太子少保。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四》)
第五琦字禹珪,京兆長安人。年輕時就以任職幹練而被提拔,頗能談論強國富民的大道理。天寶年間,在韋堅手下任職。後韋堅被陷害,第五琦也不得升調。過了很久才當上了須江縣丞,太守賀蘭進明頗器重他的才能。安祿山反叛,賀蘭進明調駐北海,向玄宗奏請,提升第五琦為錄事參軍。此時安祿山已攻陷河間、信都等地,賀蘭進明未派兵抗禦,玄宗大怒,派遣使臣持刀趕來宣旨說:「你若不火速發兵,立即斬首。」賀蘭進明十分恐懼,不知道該怎麼辦。第五琦便建議用厚金招募勇士,出其不意奇襲賊軍,賀蘭進明採用其計,果然收復了失陷的郡縣。
肅宗駐彭原時,賀蘭進明派第五琦上朝奏事,肅宗接見了他,他陳奏道:「現在是朝廷急需用兵之時,然而軍隊的強弱在於賦稅,賦稅多出於江淮一帶。倘若能授我一職,我可以收盡東南的財富,立即支援函、洛前線,只待陛下下令。」肅宗聽後大喜,拜授第五琦為監察御史、兼江淮租庸使。又提升他為虞員外郎、河南等五道支度使。後再陞遷司金郎中,兼御史、諸道鹽鐵鑄錢使。鹽鐵收稅官,從第五琦開始。之後他又升任度支郎中,兼御使中丞。當時正處於戰爭年代,他遇事速辦,使百姓不增加賦稅而國家費用寬裕,於是遷升為戶部侍郎、判度支,河南等道支度、轉運、租庸、鹽鐵、鑄鐵、司農、太府出納,山南東西二道、江西、淮南館驛等使。乾元二年,又陞遷為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初,第五琦請奏鑄造乾元重寶錢,以一個錢代替十個錢用。當他做了國家大臣之後,又鑄造了更大的錢幣,以一個錢代替五十個錢。適逢當時物價猛漲,百姓饑饉,怨聲載道,非議者認為是他的過錯。皇帝於是下詔將他貶為忠州長史。接著又有人控告第五琦接受賄賂,皇帝便派御史火速趕來查究。第五琦申辯說:「我身為宰相,難道自己還貪污受賄嗎?如果你能拿出行賄受賄的證據,請有關官員定我的罪。」御史不明真相,以為他全部招認,就將他定了罪,送到夷州長期流放。
寶應初年,第五琦被起用為朗州刺史,政績突出,又授官為太子賓客。吐蕃偷襲京都,郭子儀舉薦他為糧料使,兼御史大夫、關內元帥副使。後又改任京兆尹,不久又加封他為判度支、鑄錢、鹽鐵、轉運、常平等使。加封他為扶風郡公。又以戶部侍郎兼京兆尹。後由於他和魚朝恩關係密切,受株連貶為括州刺史。先後轉調饒、湖二州刺史。後又任太子賓客、東都留守。德宗久聞第五琦的才幹,打算再用他,便下詔書召他回京。不料他卻去世了,享年七十一歲,追贈他為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