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 上篇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古文全文現代文翻譯

  上篇 二十章

  【文】絕學無憂1。唯之與阿2,相去幾何?善之與惡3,相去若何4?人之所畏5,不可不畏6。

  〔正字〕1或謂「絕學無憂」四字當移至十九章經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之後。暫如舊。 絕學: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2唯(wěi):敬諾聲,表恭順。 阿(ē):慢應聲,表輕慢。或通「訶(hē)」,訓作「呵斥聲」。二者皆可說通。暫如字。下王注同。非王注版本或作「呵(訶)」,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3善:非王注版本或作「美」,或與底本同。王注亦以「美」、「惡」對言。二章經文亦以「美」、「惡」對言。或據此而謂「善」當作「美」,且謂作「美」更押韻。〔按〕「美」、「善」二字義可通。作「美」雖更押韻,然「美」與「唯(wěi)」讀音過於接近,不但拗口,且韻律呆板,反不如作「善」更易誦記。至於王注所言「美惡」之「美」,其恐為借二章之「美」義訓本章之「善」義,未必照抄經文。故暫如舊。 4若何:非王注版本多作「何若」。王注亦作「何若」。二者義近。暫如舊。 5畏:戒懼,慎惕。 6不可不畏:非王注版本或作「亦不可不畏人」,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下篇1「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2。若將無慾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3,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4,鳩鴿有仇5;寒鄉之民,必知氈裘6:自然已足,益之則憂7。故續鳧之足8,何異截鶴之脛9?畏譽而進十,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正字〕1下篇:指四十八章。一作「下篇雲」。暫如舊。 2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原斷句作「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今據文意以「然則學」為句。 然則學:一作「然則學者」。暫如舊。 益、進:增長。 3中(zhong):當,合。 4燕:原作「鷙(zhi)」。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本校「鷙」作「燕」。一作「鸞(luan)」。暫從作「燕」者。〔按〕「鸞」乃祥鳥,「鷙」屬猛禽,二者皆非「雀」之所匹。故疑「鷙(鷙)」、「鸞(鸞)」二字皆「燕(鷰)」字之誤。 5仇(qiu):匹配。 6氈(zhān):原作「旃」。「旃」通「氈」。 7自然之質,各定其分。 8鳧(fu):野鴨。 9脛(jing):腿。一作「頸」。暫如舊。 十譽而進:榮譽之增加。或謂作「學而進」。暫如舊。

  【文】荒兮其未央哉1!

  〔正字〕1荒:遠。王注正取此義。或訓作「荒亂」。暫從王注。非王注版本或作「朢(望或恍)」,或作「忙」,或與底本同。〔按〕「望」、「恍(芒)」、「忙(茫)」皆可取「遠」義,與「荒」義同。故暫如舊。 其:或訓作「與俗之差距」。王注正取此義。或訓作「俗眾」,與「荒亂」之義相應。暫從王注。 未央:無盡、無止。

  【注】歎與俗相返之遠也1。

  〔正字〕1相返:或謂作「相反」。〔按〕「相返」猶言「相距」。「相反」猶言「差別」。二者皆可說通。暫如舊。

  【文】眾人熙熙1,如享太牢2,如春登台3。

  〔正字〕1熙(xī)熙:悅樂貌。〔按〕或可訓作「紛紛」,與下文「獨」字相應。暫從前者。 2享:享用。或通「饗」,相聚宴飲。非王注版本或亦直作「饗」,或與底本同。暫如字。 太牢:泛指盛宴。 3春登高台,飽覽春色。

  【注】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1、如春登台也。

  〔正字〕1如享太牢:一作「若享太牢」。暫如舊。

  【文】我獨泊兮其未兆1,如嬰兒之未孩2,

  〔正字〕1泊(bo):恬靜無為貌。一作「怕」。非王注版本或亦作「怕」,或作「魄」,或與底本同。「怕」通「泊」。「魄」亦可借為「泊」。 兆:端兆,跡象。 2嬰兒:喻無知無慾。 孩:小兒笑。非王注版本或作「咳」,或與底本同。「咳」通「孩」。因境發笑,兆趣始現。

  【注】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1,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正字〕1廓(kuo)然:虛寂無為貌。

  【文】儽儽兮若無所歸1。

  〔正字〕1儽(lei)儽:頹靡貌,隨順貌。廓然若遺,故貌似頹靡。《莊子?應帝王》成玄英疏曰:「頹者,放任;靡者,順從。」 儽儽:非王注版本或作「乘乘」,或作「纍(累)」,或作「儡(儽)儡(儽)」,或與底本同。諸義可互通。暫如舊。 若無所歸:非王注版本或作「其不足以無所歸」,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歸:歸就。無所歸就,隨波逐流,則無往不因。

  【注】若無所宅1。

  〔正字〕1宅:定居,定處。

  【文】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注】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慾,若遺失之也。

  【文】我愚人之心也哉!

  【注】絕愚之人1,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2,猶然其情不可睹3:我頹然若此也4。

  〔正字〕1絕:極,至。 2好欲:一作「美惡」,或謂作「好惡」。〔按〕「好欲」猶言「偏愛,趨就」,其義自可說通。暫如舊。 3猶然:猶豫不決貌。參十五章。 情:端兆與意趣。 4頹然:隨順貌。

  【文】沌沌兮1!

  〔正字〕1沌(dun)沌:渾然無知貌,為天下渾其心。與下文「昏昏、悶悶」相應。非王注版本或作「純純」,或作「惷(沌)惷(沌)」,或作「湷(沌)湷(沌)」,或與底本同。其義可互通。暫如舊。

  【注】無所別析,不可為明1。

  〔正字〕1為明:用明察物,耀其光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一作「名」。〔按〕此「明」即下文「昭昭、察察」之義。「名」即上文「廓然無形之可名」之「名」。二者皆可說通。暫如舊。

  【文】俗人昭昭1,

  〔正字〕1昭昭:顯耀貌。

  【注】耀其光也。

  【文】我獨昏昏1;俗人察察2,

  〔正字〕1昏昏:不顯著貌。一作「若昏」。非王注版本或亦作「若昏」,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察察:煩察貌。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不信應之。非王注版本或作「察(察)察(察)」,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分別別析也1。

  〔正字〕1分別別析:或謂作「有所別析」,或謂作「分別剖析」。暫如舊。

  【文】我獨悶悶1。澹兮2,其若海3;

  〔正字〕1悶悶:不明辨貌,無所別析貌。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非王注版本或作「閔閔」,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澹(dan):水波蕩漾貌。非王注版本或作「忽」,或作「忽(惚)」,或作「漂」,或作「淡(yǎn)」。〔按〕「澹」、「漂」、「淡(yǎn)」、「忽」皆可取「水波蕩漾,飄忽不定」之義。「忽(惚)」可取「恍惚不明」之義。其義皆可說通。暫如舊。 3海:喻深不可識、蕩漾不定。非王注版本或作「晦」,訓作「晦暗不明」,其喻意與「海」相近;或與底本同。暫如舊。〔按〕此句歧解較多,暫據王注版本之經文加以解釋。據十五章可知,凡「不可識」之容,皆不可得而定也。海蕩漾四方,無所定向,正合「不可得而定」之義。

  【注】情不可睹。

  【文】飂兮1,若無止2。

  〔正字〕1飂(liu):非王注版本或作「飄」,或作「漂(飄)」,或作「朢(恍)」。〔按〕「飂」、「飄」、「漂(飄)」皆可取「風飛揚不系」之義。「朢(恍)」則與上句作「忽(惚)」者互文,句謂「惚恍若海而無所止」。其義皆可說通。暫如舊。 2止:拘繫,束縛。或訓作「窮盡」。暫從前者。

  【注】無所繫縶1。

  〔正字〕1系縶(zhi):拘繫,牽累。一作「系系」。暫如舊。

  【文】眾人皆有以,

  【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文】而我獨頑似鄙1。

  〔正字〕1頑似鄙:非王注版本或作「頑且圖(鄙)」,或作「?(頑)以鄙」,或與底本同。王注亦引作「頑且鄙」。或謂「似」通「以」,「且」乃「以(?)」之誤,並訓「以」作「而,又」。〔按〕王注以「悶悶昏昏」訓「頑」,以「若無所識」訓「似鄙」,則是訓「似」作「若」解。下文雖云「頑且鄙」,其或以「且」訓「似」,未必照搬經文,則此「且」字當訓作「近」。非王注版本之「且」或亦可參此例。至於作「以」者,「以」亦可通「似」。而若作「以」,則易與「眾人皆有以」之「以」相混淆。故暫如舊。 頑:頑愚。 鄙:樸鄙。

  【注】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文】我獨異於人1,而貴食母2。

  〔正字〕1獨:非王注版本或作「獨欲」,或作「欲獨」,或與底本同。王注亦引作「獨欲」。暫如舊。 2食母:歧解較多,暫從王注。「食」喻生之所賴,「母」喻根本。「食母」喻「生所賴之根本」,即「道、樸」。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注】食母,生之本也1。人者皆棄生民之本2,貴末飾之華3:故曰「我獨欲異於人4」。

  〔正字〕1生之本:或據下文王注而謂作「生民之本」。暫如舊。 2人者:或謂作「人」;或謂「者」字當移至王注「食母」之後。暫如舊。 3末飾:即十九章言當「絕、棄」者。 4獨欲:或據非王注版本而謂作「欲獨」。暫如舊。

  上篇 二十章(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