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全文翻譯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原文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故行之於人,譬濟之須舟也;信之於行,猶舟之待楫也。將涉大川,非舟何以濟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雖欲為善而不知立行,猶無舟而濟川也;雖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猶無楫而行舟也。是適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遠矣。
    春之得風,風不信則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則發生之德廢;夏之得炎,炎不信則草木不長,草木不長則長贏之德廢;秋之得雨,雨不信則百谷不實,百谷不實則收成之德廢;冬之得寒,寒不信則水土不堅,水土不堅則安靜之德廢。以天地之靈,氣不信四時猶廢,而況於人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使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也。」乃獻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魯,曰:「使子路要我,吾無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辭焉。季康子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濟其言,是不義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魯之匹夫,立信於衡門【2】,而聲馳於天下。故齊、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為德,豈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誠在言外。君子知誠信之為貴,故必誠信而行;君王知誠信之為貴,故以信施救則立,以信蒞事則正,以信賞罰則明。由此而言:信之為行,其德大矣!
(取材於《劉子》)
註釋:【1】射:人名,小邾國的大臣。【2】衡門:簡陋的屋舍。

譯文
    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沒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沒有守信(就)不能樹立德行。所以品行對於人來說,(就)像渡河要等待舟船;守信對於品行來說,(就)像行舟要等待船槳。想要過大河,沒有舟船怎能渡過?想要劃起舟船,沒有船槳怎能行駛?現在的人雖然想要行善卻不明白要樹立品行,就像沒有舟船卻要渡過大河;雖然想要樹立品行卻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沒有船槳卻要行駛舟船。這是(想要)去郢都卻面朝冥山(走),背向(正確的)道路(走得)更遠了。
    春季會吹東風,(如果)東風沒有應時出現花朵就不會盛開,花朵不盛開春季植物萌發滋生的規律就會破壞;夏季會炎熱,(如果)炎熱沒有應時出現草木就不會成長,草木不成長夏季植物茂盛的規律就會破壞;秋季會降雨,(如果)降雨沒有應時出現穀物就不會成熟,穀物不成熟秋季植物成熟收穫的規律就會破壞;冬季會寒冷,(如果)寒冷沒有應時出現水土就不會堅固,水土不堅固冬季植物休眠的規律就會破壞。以天地自然的靈秀,(如果)節氣不能應時發生,四季的規律尚且會廢止,而更何況是對人來說呢?
    從前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魯侯獻上別的鼎假充,請求訂立盟約。齊侯不相信,說:「如果柳季說(鼎)是真品,那麼我就接受。」魯侯派柳季去(說),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寶貝,守信也是我的寶貝。現在要破壞我的寶貝,來保全您的寶貝,這是我難以辦到的。」(魯侯)才獻出岑鼎。小邾國的射(想要)用(獻上句繹)邑(作為條件)逃亡到魯國,(對魯國)說:「如果派子路來與我約定,我(就)不用訂立盟約了。」(魯國)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絕了。季康子對他說:「(魯國作為)千乘之國,(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卻相信您的一句話,您(去出使)有什麼辱沒之處呢?」子路說:「他不守為臣之道(如果我們)卻成全了他的要求,這是不義,我不能(做這樣的事)。」柳季、子路,是魯國的普通人,在民間誠實守信,名聲卻流傳遍佈天下。因此齊國、小邾國不相信千乘之國的盟誓,卻看重兩位先生的話,守信作為美德,難道不重要嗎!
    所以說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現。一樣的言論去(選擇)信任(一方),(是因為他)在說話之前(就)守信;一樣的教導去(選擇)落實(一人的),(是因為他)在言語之外有誠意。君子明白誠信的可貴,因此一定誠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誠信的可貴,因此用誠信的原則給予救助就能見效,用誠信的態度處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誠信的方式賞賜懲罰就能清明。因此說:守信作為行事的準則,這樣的美德很偉大啊!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