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1 上篇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古文現代文翻譯

  上篇 二十一章

  【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1。

  〔正字〕1孔:或訓作「大、盛」。王注訓作「空」。暫從王注。 德:道在物中之體現。道無形而德有容。 容:形容,舉止。即王注「動作」之義。 唯:原作「惟」。一直作「唯」。非王注版本或亦直作「唯」,或與底本同。「惟」通「唯」。下同。

  【注】孔,空也1。唯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正字〕1空:虛寂無為。

  【文】道之為物,唯恍唯惚1。

  〔正字〕1為物:猶言「形象」。 恍惚:模糊不清,似有似無,不可名狀,難以確定。非王注版本中,二字之異體字各有不同,然皆可通作「恍、惚」,不再贅述。暫如舊。

  【注】恍惚,無形不系之歎1。

  〔正字〕1無形則不可名,不系則不可定;無形則不知不覺,不系則自然而然。參十四章。 之歎:或謂作「之狀」。暫如舊。

  【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1;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

  〔正字〕1其中:恍惚惚恍,大象無形。即十四章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下同。 有象:始成天象。在天成象,天乃精象。 2有物:始成萬物。在地成形,地乃形魄。 此二句為互文,言大象無形,於恍惚惚恍之間,始成天地萬象萬物。

  【注】以無形始物、不系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1。

  〔正字〕1「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原斷句作「『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故或據原斷句而謂其文意不足,並加以校補。或謂引文「恍兮惚兮」後脫「其中有物」四字。或謂引文「其中有象」當作「其中有物象」。〔按〕王注「故曰」之前,乃單釋「其中有物」之義,故引文以經文後半句之「恍兮惚兮」緊接其後。然後又引經文前半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表示其與「其中有物」同理,故不必重述。兩引文之間猶如省略(而非脫誤)「並曰」二字,其文意自足也。故暫只改句讀,而不校補。

  【文】窈兮冥兮1,其中有精2;

  〔正字〕1窈冥:深遠幽隱。「恍惚、窈冥」,皆強為之容;「恍惚」成其形象,「窈冥」定其性極。 窈:非王注版本或作「幽」,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精:誠,真。或通「情」,訓作「實,真」。二義可互通。暫如舊。〔按〕四章王注云:「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懷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則天地之德各有其極,萬物之性各有其分,皆由窈冥中來。

  【注】窈冥,深遠之歎1。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2,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正字〕1之歎:一引作「貌」,或謂作「?之狀」。暫如舊。 2其可:猶「豈可」,表反問。一引作「不可」,表否定。二者皆表否定之意。暫如舊。

  【文】其精甚真1,其中有信2。

  〔正字〕1甚:極。 2信:切實效驗,切實實現。

  【注】信,信驗也。物返窈冥1,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正字〕1返:原作「反」。「反」通「返」。

  【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1,

  〔正字〕1自古及今:一作「自今及古」。非王注版本或亦作「自今及古」,或與底本同。王注兩處「自古及今」或亦相應作「自今及古」。暫如舊。 其名:道。道常無名,強字之曰「道」。 不去:猶言「常存」。

  【注】至真之極1,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正字〕1至真之極:道、無、樸、常、一。

  【文】以閱眾甫1。

  〔正字〕1閱:覽,觀。非王注版本或作「順」,訓作「循其理」;或與底本同。二者皆可說通。暫如舊。 甫:始。非王注版本或作「父(fǔ)」,或與底本同。王注直作「甫」。二字義相同。暫如舊。下「何以知眾甫」同。

  【注】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閱萬物始也1。

  〔正字〕1無名:道。 閱萬物:原作「說萬物」。一直作「閱萬物」。「說」通「閱」。

  【文】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1?以此。

  〔正字〕1狀:非王注版本或作「然」,或與底本同。二者相近。暫如舊。

  【注】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1?以此知之也2。

  〔正字〕1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一作「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皆始於『無』哉」;或謂作「言吾何以知萬物之皆始於『無』哉」。暫如舊。 2道常無名。以空為德,動作從道,故可以無名閱萬物之始也。無名,以觀其妙。

  上篇 二十一章(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