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詩篇全文翻譯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系列:宋詞三百首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註釋
  
1.丑奴兒:即《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3.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4.不識:不明白。
  
5.層樓:高樓。
  
6.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7.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8.欲說還休:想說而最終沒有說
  
9.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
  
喜歡登高遠望,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想說卻說不出,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罷官後,在閒居地信州代湖所寫。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這首詞的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愛上層樓」,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也只有不懂憂愁為何物時才有興致登上高樓,效仿前輩的文人雅士們抒發一下所謂的憂苦之情。 到了下片時,話鋒一轉到了如今,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不僅讓他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這所有的愁緒著重體現在這裡的「盡」字,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有的人評論說由於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發這種情感是一大忌諱的,加之辛棄疾流放罷職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緒只能轉到天氣上「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結尾。而我認為這固然是一個原因,這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棄疾自己的心緒所決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來的,當人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痛苦的時候就再也不想訴說了。能夠說,能夠登樓抒發自己的感情,說明還不是那麼痛苦,至少能夠說出來。真正體會到痛苦時,無論你登高,亦或望遠,對著摯友親朋時也許張張嘴,就只能說出個今年秋天格外涼的話了。古代的文人義士們皆是如此,也許動亂年代報國無門,會寫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但這些都是能還在活下去的時候,還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詩歌能引起人們乃至當朝統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強調痛苦。而當真正絕望的時候,他這「愁」鬱結心頭,是很想對人傾訴一番,求得別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說了也於事無補,就不再說了。其中「欲說還休」這四個字就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溢於言表。自知說了也沒有什麼作用,真的是無能為力了,萬般愁緒皆堵在心中張張嘴也就只能說一說天氣了。
  
而詞中技巧的運用上,作者除了處處注意同上下兩片進行對比外,著重體現在了兩的迭句上:兩個「愛上層樓」和兩個「欲說還休」。上片中的「愛上層樓」前一個為上句的果,後一個是下一句的因,避開了一般的泛泛陳述還把上下兩句巧妙的聯繫了起來。而下片的「欲說還休」同樣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愛上層樓」巧妙呼應,而且「欲說還休」四字重複出現,總結了上句中的「識盡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充分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愁緒之深。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