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老子第12章》古文翻譯註解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8,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註釋]
1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3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裡指多種多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鹹,這裡指多種多樣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9心發狂:心旌放蕩而不可制止。
十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⑾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裡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引語]
對於這一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慾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但對此章在具體解釋時,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展文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並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於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別。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慾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評析]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遊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認為老子的觀點並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並不是否定發展文化,不像有些學者所言,認為老子的這些觀點是他對人類社會現實和歷史發展所持的狹隘庸俗的反歷史觀點。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裡,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