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捷智 靈動機變
【原文】
一日百戰,成敗如絲1。三年造車,覆於臨時。去凶即吉,匪夷所思2。集「靈變」。
【註釋】
1絲:形容時間短暫,或機會難以把握。
2匪夷所思:不是按照常理所能想到的。
【譯文】
一天之中上百次會戰,勝和負往往只是在一線之間。花三年時間所製造的一輛馬車,往往由於剎那間的疏忽而翻覆。洞見危機,趨吉避禍,難以想像。集此為「靈變」卷。
漢高祖
【原文】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謂漢王曰:「天下洶洶1,徒以我兩人。願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王乃與漢王相與臨廣武2間而語,漢王數羽罪十,項王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於漢。漢王出行軍,病甚,因馳入成皋3。
〔評〕小白不僵而僵,漢王傷而不傷。一時之計,俱造百世之業!
【註釋】
1洶洶:動盪不安的樣子。
2廣武:今河南滎陽之北,有三皇山,上有東西二城,各在一山頭,相距二百餘漢高祖步,中隔山澗,劉邦與項羽即在此處對話。
3成皋:在廣武之西不足百里。
【譯文】
楚漢兩軍對峙,久久沒有決定性的勝負。項羽對劉邦說:「如今天下所以紛擾不定,原因在於你我兩人相持不下。不如乾脆一點我們兩人單挑,不僅誰勝誰負就能馬上水落石出,也省得天下人因為我們兩人而送命。」劉邦說:「我寧可和你鬥智,不想和你鬥力。」後來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山隔軍對話,劉邦舉出項羽十條罪狀,項羽一聽不由怒上心頭,舉箭一射,正中劉邦前胸。劉邦卻忍痛彎身摸腳說:「唉呀,蠻子射中我腳了。」說完便已倒地。劉邦其實傷重得幾乎下不了床,張良卻要劉邦強忍創傷起來巡視軍隊,除了安定軍心外,更為了不讓項羽知道劉邦傷重而乘機進攻。劉邦一離開軍營,便因傷重不支,立即快馬返回成皋。
〔評譯〕小白受管仲一箭,本來沒有怎麼傷,卻佯作傷死;劉邦受項羽一箭,已經重傷,卻佯作無事。兩人都因一時機敏應變,成就日後百年基業。
宗典 李穆 曇永
【原文】
晉元帝叔父東安王繇,為成都王穎所害,懼禍及,潛出奔。至河陽,為津吏1所止,從者宗典後至,以馬鞭拂之,謂曰:「捨長,官禁貴人,而汝亦被拘耶?」因大笑,由是得釋。
宇文泰與侯景戰,泰馬中流矢,驚逸,泰墜地。東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馬,以策擊泰背,罵之曰:「籠東2軍士,爾曹主何在?」追者不疑是貴人,因捨而過。穆以馬授泰,與之俱逸。
王廒之敗,沙門3曇永匿其幼子華,使提衣帕自隨。津邏4疑之,曇永呵華曰:「奴子何不速行?」捶之數十,由是得免。
【註釋】
1津吏:把持渡口的官吏。
2籠東:潰敗、不振作的樣子。
3沙門:和尚。
4津邏:巡邏渡口的兵卒。
【譯文】
晉元帝的叔叔東安王司馬繇被成都王司馬穎陷害,害怕惹禍上身,於是逃離京城,在渡河的時候卻被守軍攔了下來。隨行的宗典追趕上來,用馬鞭打司馬繇,對他說:「朝廷下令禁止朝廷大官渡河,沒想到你竟然也被當成貴人攔了下來。」士兵聽後沒有懷疑他,於是東安王得以平安地渡河脫險。
南北朝時期的宇文泰和侯景交戰的時候,坐騎被箭射中了,受到驚嚇而四處狂奔,宇文泰從馬上摔了下來。這時東魏的士兵已經越來越近,而宇文泰的侍衛已經走散了。大將李穆在旁邊,跳下馬來用鞭子抽打宇文泰,罵道:「你這個無能的敗兵,你的主子在哪裡?為什麼你一個人躺在這裡?」東魏的士兵沒有懷疑這是大人物就匆匆過去了,李穆於是把馬讓給了宇文泰,和他一起逃跑。
晉朝時王廒戰敗之後,有個叫曇永的和尚收容了王廒的幼子王華,讓王華提著包袱跟隨在自己身後。巡邏的士兵對王華的身份產生了懷疑,正要上前盤查,曇永靈機一動,對著王華罵道:「你這個下賤的奴才還不趕快走!」並對他拳打腳踢,就這樣安然脫險。
王羲之
【原文】
王右軍1幼時,大將軍2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逆節事,都忘右軍在帳中。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半,方悟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王羲之及開帳,乃見吐唾縱橫,信其實熟眠。由是得全3。
【註釋】
1王右軍:王羲之,王敦之侄。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大書法家,草隸冠天下。
2大將軍:王敦。
3得全:得以保全性命。
【譯文】
晉朝人王羲之幼年時,甚得大將軍王敦的寵愛,常要羲之陪著睡。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錢鳳進來,王敦命奴僕全數退下,兩人商議謀反大計,一時忘了王羲之還睡在床上。王羲之醒來,聽見王、錢二人談話的內容,知道難逃一死,為求活命,只好在臉上、被上沾滿口水,假裝一副熟睡的樣子。王、錢二人話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沒起床,大驚道:「事到如今,只好殺掉這個小鬼了。」等掀開蚊帳,看到王羲之滿臉口水,以為他睡熟了,什麼也沒聽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劉備
【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1。公嘗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2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適雷震,因謂公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3。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劉備
〔評〕相傳曹公以酒後畏雷,閒時灌圃輕先主,卒免於難。然則先主好結犛4,焉知非灌圃故智?
【註釋】
1先主:劉備,史稱蜀先主。
2本初:袁紹,字本初。
3迅雷句:出自《論語》。
4結犛:編織毛製品。
【譯文】
曹操對劉備一直心存懷疑,曾對劉備說:「放眼天下,能稱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於袁紹之類,根本不足為懼。」劉備剛要吃飯,手中的筷子嚇得掉了下來。剛好天上響起雷聲,劉備擔心曹操起疑心,就對曹操說:「聖人說,有巨雷暴風,必是天地有巨變的徵兆。這話實在有道理,難怪剛才一打雷,我嚇得筷子都掉了。」
〔評譯〕相傳曹操曾以酒後害怕雷聲而掉下筷子,閒的時候養花蒔草,而認為劉備不會有大作為,才打消了殺劉備的念頭。然而劉備又以喜歡編織毛毯出名,又怎能知道這是不是和養花蒔草一樣,都是避殺身之禍的一種手法呢?
張詠 徐達
【原文】
張乖崖守成都,兵火之餘,人懷反側。一日大閱,始出,眾遂嵩呼1者三。乖崖亦下馬,東北望而三呼,復攬轡而行。眾不敢讙。(邊批:石敬瑭斬三十餘人猶不止,泳乃不勞而定。)
上2嘗召徐中山王3飲,迨夜,強之醉。醉甚,命內侍送舊內4宿焉。舊內,上為吳王時所居也。中夜,王酒醒,問宿何地,內侍曰:「舊內也。」即起,趨丹陛5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上聞之,大說。
〔評〕乖崖三呼,而軍嘩頓息;中山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註釋】
1嵩呼:三呼萬歲。
2上:指明太祖朱元璋。
3徐中山王: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
4舊內:舊的皇宮。
5丹陛:宮殿的台階,漆成紅色,故稱丹陛。
【譯文】
宋朝的張詠戍守成都的時候,戰亂剛剛平定,人常有反叛之心。一天舉行校閱,張詠剛剛出現,軍士們立即大聲鼓噪,再三呼叫萬歲,張詠立即下馬面向東北高呼三聲「皇上萬歲」,然後上馬繼續校閱。軍士們見此舉動,不敢再喧嘩。(邊批:石敬瑭遇到類似情況斬殺三十餘人還不能制止,張詠沒費勁就平息了事變)
一次明太祖召徐達飲酒,喝到了夜晚還不停地灌徐達酒。徐達喝得大醉,太祖命令內侍把徐達送到舊內休息。舊內是太祖為吳王的時候所居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後,問內侍這是什麼地方?內侍回答說:「是舊內。」徐達立即起身,跪在台階上朝北拜跪,三叩首之後才離開了。太祖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十分高興。
〔評譯〕張詠高呼三聲萬歲,平息了軍士們急躁反叛的情緒;徐達三叩首,堅定了太祖對他的信任。這兩個人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做出了日後對自己影響甚大的決定。看這兩個人的行為,難道僅僅是行事謹慎而已嗎?
顏真卿 李揆
【原文】
安祿山反,破東都1,遣段子光傳李憕、盧奕、蔣清首,以徇河北。真卿紿諸將曰:「吾素識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斬光而藏三首。
李尚書揆2素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命。帝惻然,杞曰:「和戎當擇練3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則年少於揆者,後無所避矣。」(邊批:佞口似是。)揆不敢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耶?」
【註釋】
1東都:洛陽。
2李尚書揆:李揆性警敏,儀表不凡,善文章。唐德宗時官尚書左僕射。
3練:熟悉。
【譯文】
唐玄宗時安祿山謀反,攻陷洛陽,命段子光帶著李憕、盧奕、蔣清三人的人頭招降河北一帶的勤王之師。顏真卿對諸將軍說:「我認識李憕等三人,這不是他們的頭顱。」於是顏真卿斬了段子光,而把李憕、盧奕、蔣清三個人頭藏起來。
唐德宗宰相盧杞一向討厭尚書李揆,想刁難他,於是向德宗推薦李揆為朝廷特使,到番邦簽訂盟約。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遙遠,恐難達成使命」為由請辭,德宗也很同情。盧杞說:「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選熟悉政務、善於應對的大臣,此事非李尚書不可,如果以李尚書如此年紀還肯為明廷出使番邦,那麼朝中這些比李尚書年輕的,誰敢不為朝廷效命呢?」於是李揆無法再推辭。李揆來到番邦後,番王問:「聽說貴國有位人稱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閣下麼?」李揆怕番王會藉故強行挽留,就騙番王說:「那個李揆怎麼肯來呢?」
李迪
【原文】
真宗不豫1,李迪2與宰執以祈禳3宿內殿。時仁宗幼沖,八大王元儼素有威名,以問疾留禁中,累日不出。執政患之,無以為計。偶翰林司4以金盂貯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令持去,王見之,大驚。意其毒也,即上馬馳去。
【註釋】
1不豫:天子有病。
2李迪:宋真宗時為資政殿大學士、同平章事,時稱賢相。
3祈禳:祈禱祛災。
4翰林司:官名,唐宋內廷中供奉之官。
【譯文】
宋真宗病重,李迪與宰相為祈神消災而在宮中留宿。八大王趙元儼平素就有野心,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為由進駐宮中,雖然已經過了一段時日,可是仍然沒有離開的念頭。而仁宗年紀尚小,輔政大臣雖然心中非常憂急,卻也無計可施。正好有一天,趙元儼需要開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開水,說是八大王要的開水。李迪於是拿起案桌上的毛筆在盆中攪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後命翰林司端進去,趙元儼一看,大為驚訝,以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謀害他,立即騎上馬離開了。
太史慈
【原文】
太史慈在郡。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詣公車1門,則州吏才至,方求通。慈問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章安在?題署得無誤耶?」因假章看,便裂敗2之,吏大呼持慈,慈與語曰:「君不以相與,吾亦無因得敗,禍福等耳,吾不獨受罪,豈若默然俱去?」因與遁還,郡章竟得直。
【註釋】
1公車:漢代官署,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徵召。
2敗:毀壞。
【譯文】
三國時,吳國的郡、州兩府間常有衝突,而朝廷很難分辨誰是誰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為是。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後,於是徵求能攔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國吳人,字子義)正巧在郡內,就志願前往。日夜兼程,來到洛陽,到了宮門口時,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請人通報。太史慈先問使者:「你是來呈送州府奏章的嗎?」答:「正是。」又說:「奏章在哪兒?題署沒有錯誤嗎?」於是假意檢視,卻把奏章給撕了。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卻說:「如果你不隨便把奏章交給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難脫罪,不如假裝沒事回去吧。」於是兩人一起離開洛陽,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順利地呈給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