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於道3。居,善地;心,善淵4;與,善仁5;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動,善時7。夫唯不爭,故無尤8。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註釋]
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2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3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4淵:沉靜、深沉。
5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6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7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8尤:怨咎、過失、罪過。
[引語]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評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