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李白)詩句譯文賞析

秋浦歌
李白
系列: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箇)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註釋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 緣因為。
  
3. 個:這樣。
  
4. 秋霜:指白髮。
簡析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髮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髮,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麼長。白髮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髮,是內心愁緒的象徵。詩中有形的白髮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髮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髮,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髮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髮,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髮,鬢染秋霜呢?
鑒賞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歎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