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全文翻譯賞析)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出自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唸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淨,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古寺什麼樣的氛圍?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麼關係?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