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史·高堂隆傳》全文翻譯

魏史·高堂隆傳》
原文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少為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為督郵。 郡督軍與悌爭論,名悌而呵之。隆按劍叱督軍曰:「昔魯定見侮,仲尼歷階;趙彈秦箏, 相如進缶。臨臣名君,義之所討也。」督軍失色,悌驚起止之。後去吏,避地濟南。
    建安十八年,太祖召為丞相軍議掾,後為歷城侯徽文學,轉為相。徽遭太祖喪,不哀,反遊獵馳騁;隆以義正諫,甚得輔導之節。黃初中,為堂陽長,以選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為明帝。以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帝初踐阼,群臣或以為宜饗會,隆以為不宜為會,帝敬納之。遷陳留太守。犢民酉牧,年七十餘,有至行,舉為計曹掾。帝嘉之, 特除郎中以顯焉。遷侍中,猶領太史令。崇華殿災,詔問隆:「此何咎?於禮,寧有祈禳之義乎?」隆對曰:「夫災變之發,皆所以明孝誡也,惟率禮修德,可以勝之。」
    遷光祿勳。帝愈增崇宮殿,雕飾觀閣。百役繁興,作者萬數,公卿以下至於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沒民物。隆上疏切諫曰:「蓋『天地之大德曰 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然則士民者,乃國家之鎮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勸農,後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報施也。今上下勞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饑饉荐臻,無以卒歲。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書奏,帝覽焉。謂中書監、令曰:「觀隆此奏,使朕懼哉!」
    隆疾篤,口佔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鍾,氣力稍微,輒自輿出,歸還裡捨,若遂沉淪,魂而有知,結草以報。」 詔曰:「生廉侔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裡捨?」 隆卒,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譯文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年少做生員的時候,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為督娜。那裡的督軍和薛悌爭論是非時,直呼薛悌的名字呵斤他。高堂隆手握寶劍怒斤替軍說:「從前香魯定公被侮辱,孔子登上高階;趙王被迫彈奏秦箏,藺相如奉瓦缶讓秦王(擊缶)演奏。當著臣下面而直呼長官的名字,按禮儀該責罰你。」督軍大驚失色,薛悌也趕緊制止。後來,高堂隆辭職,到濟南避難。
    建安十八年,高堂隆被太祖任命為丞相軍議掾,後來擔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侍從,又轉任歷城國相。曹徽在太祖喪期,不但不哀痛,反而四處縱馬遊獵,高堂隆嚴厲勸諫,很有輔佐誘導的才能。黃初年間,擔任堂陽長,後選拔成為平原王曹睿的老師。曹睿即位,即魏明帝,他任命高堂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剛即位,眾大臣有的人認為應該舉行盛大宴會,高堂隆認為不應該舉行盛大宴會,明帝恭敬地採納了他的意見。高堂隆後任陳留太守。軟民酉牧,七十多歲,有品行,高堂隆推舉他任計曹掾;明帝讚賞他這樣做,特意任命他為郎中來對他加以顯寵。後來遷任侍中,還兼領太史令。崇華殿遭火災,明帝下詔問高堂隆:「這是什麼災禍呢?按禮節,該有祈禱以求福除災之義嗚?』高堂隆說:「所有的災禍,都是向人們展示誡告。只有修行禮義與品德,才能戰勝災禍。」
    後遷升光祿勳。明帝更是大肆修築宮殿,雕飾觀閣。各種勞役頻繁發起,建造的人教以萬計,公卿以下的官員直到學生,沒有不來出力的。明帝也親自掘土作為表率。但天下大雨不絕。冀州發大水,漂走淹沒百姓的財物。高堂隆上硫勸諫,言辭急切:「天地的最大恩惠叫做生長萬物,聖人的最大寶物叫做王位;靠什麼守住王位?用仁德;靠什麼使天下之人聚合?用財富。既然如此,那麼士人和百姓便是國家的基礎;根食布帛,便是士人和百牲的命根子。根食布帛沒有大自然就不能產生,沒有人的勞動就不能長成。因此皇帝親耕來勸導農民種莊搾,皇后採桑(養蠶)來織成衣服,這是用來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誠地報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而今上下服勞役,疾病災荒交加,耕種莊稼的人少,饑俄災害接連到來,(人們)沒有辦法度過災年,(朝廷)應當撫恤下民,來解救他們的困傾。」奏書呈上,明帝審閱後,對中書監、中書令說:「看了高堂隆的奏書,使我感到畏懼不已!」
    高堂隆病得很重,口述奏書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人的天下。臣百病纏身,稍微有點氣力,就自己乘車出發,返回故里,如果死去後,魂靈有知,一定報效陛下知遇之恩。」明帝下詔說:「先生的清廉趕上了伯夷,正直超過了史魚,忠心耿耿不顧自身,怎能小病未癒就歸回故里呢?」高堂隆去世後,留下遺囑要節儉辦理喪事,用當時普通的服裝入鹼。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