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品茗,優劣都明澈於心。但若要細細道來,恐怕仍要費些工夫。
一開始接觸書,似有一種附庸風雅的意味在裡面,見到不愛看的作品,非要挑出些刺不可。那時的讀書,帶有一些自負。
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多了一份平和。但凡上了書架入得了眼的,總會順手翻上一翻,能入心坎的便買回家細細品味。
書中的世界是無邊的,我可以欣賞書裡的各種景致。我看到戀人之間要麼為愛癡狂,要麼生離死別;看到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悲慟;看到泰坦尼克號的最後一顆鐵釘沉入大海。
人的思想在變,書卻穩如泰山。於是,我又看到了另一種風貌——書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本身卻始終保持著出版之初的穩重,沒有多出一絲的張揚。
也許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可以怡然自得地沉潛在世間某一角,卻不至於被人遺忘。當高科技產物步步逼入生活,民俗等漸漸隱匿時,讀書卻仍在人們心底絲毫不褪色。說它是人的精神食糧,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般來說,世人總喜歡把讀書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顯得一般人難以企及,卻容易忽略書貼近生活的一面。事實上只有人貼近生活了,書才會貼近人。
錢鍾書先生有句話:城裡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但我卻例外,一旦入了書城,便不再有出城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