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無產階級的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曾經有過一段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在黑暗的俄統治時期,飽受了人與人之間貪婪的慾念、殘酷的現實和悲痛的生死離別,在外祖父家過日子的經歷,到底是什麼縱使這原本單純的、貧困的社會栽陷在這腥風血雨的封建制上呢?
是頻頻的利與名所促發原本期盼得到幸福生活的人民設計的一個“圈套”,而在他們深沉的內心是孤單、懼怕的,代表著他們手裡得到的錢財就恰似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塊木浮板,只是怕人們會因為他們的落泊而為此對他們的疏遠。小說情節中外祖父繪聲繪色地為被他打的阿廖沙講自己青年時期辛酸的拉縴的工作,依靠的是他想獲得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熱心。文中——外祖父這位被所有讀者視成為最可惡的主角,但何曾有人有心去繚解過他呢?
其實,外祖父對於親人是多麼的疼惜啊!在分家後,兩個軟弱無能的“敗家子”經營的染坊一竅不通,是作為父親的他親歷親為地幫忙打理店舖,累得鬱鬱不樂也只能在自家發脾氣了。看看現在,人們豐衣足食的,卻少了些什麼?他們看上去是如此的滿足,在內心卻是如此的貧窮,就如同他曾經所在的那個淹沒著人們的吶喊與彷徨的社會一樣。他們到底缺失了什麼?想到了:原來,人們社會得到了富裕,生活變了,但還是如此麻木,一種掩蓋在物質豐富之下的麻木。
當我閱讀到:“在傍晚的寂靜中久久傳來外祖父那淒婉的懺悔的悼詞:‘……請保佑我不要受任何誘惑……上帝啊,請保佑我不受別人的欺負……’”這些誠心的禱告是他心底美好的心願,他內心的矛盾掙扎,對當時社會可憎可恨的一種內疚,無法改變的一種態度。當我踏入中學的門檻,我真的好想學會逃避這一些對於我而言陌生至極的科目,繁重的累贅甚至壓得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但是半晌我猶豫了,處身在茫然的封建社會,連外祖父都可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為什麼我都不能嘗試呢?至少我可以比任何人更努力些,不會讓自己後悔。沒有去做就放棄,你比外祖父更加可恥、可悲。
《童年》對我們產生了殷切的告誡,讀懂了漫長社會進化的歷史悲劇,無疑是一部真真切切的人生寫照。
博羅育英學校八年級 張一帆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