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度網專稿 未經允許歡迎分享
人不能總是平平淡淡的活著,還需要學會借,借點陽光,借點音律,借點幫助,最終才能編織屬於自己的夢
借,不是簡簡單單的伸手去索取,還要會合理的借,適度地借。紅花需要綠葉的扶持,紅花向綠葉借了點青翠,使自己更加艷麗;與此同時,綠葉也在紅花的光彩下顯得更綠。這樣,在借的同時,會無私的付出,相輔相成,這樣才能體現出借的本質。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是一句很樸實但也很有哲理的話,正是在這樣的借與還的交替演繹中,這個“借”字,才會變得如此的不平凡。
借,他可以使一方在另一方不受到弊處的同時獲得利益,有時甚至是雙贏。鑿壁偷光的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只有善於利用“借”,把握“借”,才會獲得成功。生活中實例也很多,犀鳥與犀牛的關係,似乎是密不可分的,犀牛的脾氣暴躁,但卻在一隻小鳥面前乖巧的張開嘴巴,他借助了犀鳥尖利的小嘴為它清除口腔內的雜物,與此同時,犀鳥也填飽了自己的肚子。大自然中,借的例子數不勝數,而正是在這樣平凡而和諧的借中體現出借的偉大。
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對“借”產生了錯覺,漸漸扭曲了它的含義。生活中,人們互不開口,死要面子,當然也會自討苦吃。就如曾經有一幅漫畫,畫中兩個出售機械零件的人,一個賣螺絲,一個賣螺母,他們不懂得去互相借助相互的資源,共同發展,各自蹲守在各自的小圈子裡,不肯向前邁出一步,當然不能有什麼好的收益。所以,在生活中,要敢於借,正當的借,在借中體會樂趣。
生活是借的來源,要善於抓住機遇,積極尋找借的機遇。當然,要用“借”做有意義的事,不要再迷惘中扭曲”借”的本意。就像那些聖人,面對人們的指責與批評,不是無由的生氣,而是虛心的聽取他們的意見,從中“借”到收穫,“借”到正確的方法去接人待物。我國古代的一代賢君唐太宗就是這樣一位善於“借”的人,也正是因為他在不停的“借”中,才能形成當時有名的“貞觀之治”,才能名揚後世而不朽。
我們要學會借,明白借的真諦,在借的過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功的頂點編織出屬於自己美麗的夢!
江蘇省東台中學中五: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