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成長,如何成長,唯有學習。孔子他老人家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學,還要經常複習,練習,而且強調,學和習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過去,我們過多地強調了學習的枯燥,於是有了這句著名的:書山有路勤未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的前半句還算中肯,必須要勤奮。後半句就完了,明確地告訴人學習很苦,而且這個苦是無涯的。如果是說給有了一定的辨別力的人聽,或許能明白這樣的苦並非真的苦,只是強調了學習的枯燥而已。但學習並非僅僅是讀書那麼簡單,也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痛苦。如果說給小學生聽,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心意是好的,但得到的效果卻恰恰相反。小孩子哪懂得太深奧的東西呢,當你跟他說學習是很苦的時候,他當然是不喜歡了,至少內心裡開始會滋養出一種排斥學習的潛意識。更何況每每還有一些家長老師自以為有學問,整天給孩子們講什麼“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恐嚇和驚嚇,當他一直都帶著緊張恐懼的心情的時候,怎麼可能學得到並還能主動開心地練習鞏固呢?
學習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比如孩子學走路,學說話,都是在歡快輕鬆的環境下獲得的能力。學了,不斷練習,不斷溫習,最後成為一種能力。
現在國家提倡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按照“學樂”精神,我們應該建立“快樂學習型的組織,建立快樂學習型團隊,建立快樂學習型社會”。身心愉悅的時候,學習的效率會很高,並能不斷刺激神經和大腦,逐步達到良性循環。這樣的個體愉悅心態傳染放大到團隊,放大到組織,放大到國家社會,每個人都身心愉快,又怎麼可能發生端著槍炮打仗的事情呢?
我們的學習常常有很大的功利性,正是這種功利性,讓學習的快樂一點點地消失了。從小在學校就是為了升學考試,工作了為了獲得某些證書。活到老學到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成了一句空話。
我們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是愛學之人,但我們往往不太懂得習的重要性。似乎我們的口頭禪多是“那本書我看過了”,“那個東西我學過了”,看過不表示知道,學過不表示掌握。不但要學,還要不斷練習溫習。古人呢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們今人卻都忘記了,溫故而知新者可以為師。溫習已經學過的,然後才能知道學習掌握更多新的東西。不斷學而習,才能逐步成長為師。而我們不一定非要成為大師,但我們可以不斷提升自己,體會不斷超越自我的樂趣。
學以致用才有意義。毛主席說:精通最大的目的在於應用。實踐出真知。一切學習都是為了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再學習。毛主席的活學活用馬列主義,結合中國的實際,從而締造了偉大的中國。
有一個中國古代笑話說:有一位呆秀才下鄉,一條水溝擋住了去路。他取出書來,仔細翻看,卻怎麼也找不到如何過溝的答案。一位農夫告訴他,不用翻書,跳過去就行了。秀才聽了他的話,雙腳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農夫說,不是那麼跳法。說罷,單腳起跳,一躍而過。秀才看了埋怨道:“單腳起步為躍,雙腳起步為跳,你該說躍,不該說跳。”
大家現在看來一定會覺得那個秀才迂腐,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可實際生活工作中我們是否也抱著教條不放呢?我們的許多管理者是不是也經常遇到問題就趕緊翻閱管理學教材找答案呢?
毛主席說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學習是快樂的,是愉悅的時候,我們就能學進去,然後學以致用,每天都進步,做到天天向上。這個天天向上,我理解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越來越多職位上的步步高陞,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精神上內心上覺悟上不斷超越自我。
怎麼學習,學習什麼,其實先哲早已告訴了我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事情都有值得借鑒吸收的部分,任何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另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不斷地走出去,感受外界,吸收外界的精華為己所用。毛主席還說過:智慧來自於人民群眾。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或許我們依然會困惑:如果我遇到的一起同行的三人都是卑微草民甚至偷雞摸狗之輩呢,我又該如何向他們學習?難道學習其從惡嗎?非也。正面的學習是吸收,遇到負面的我們學習是自省。別忘記孔子還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也。”
學樂精神,推己及人。獨樂樂,眾樂樂,孰樂?當然是大家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美德,讓他人快樂,是一種功德。
中二:mr、臥龍
dse作文範文(https://fanyi.cool/dse)專稿 未經允許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