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從人類剛剛學會團結時,就有了見面,也就有了第一印象,然而,就是因為這“第一次見面”,卻耽誤了不少大才,有得勢了多少小人。
忽然想起,“詩鬼”李賀的一個傳言:當初李賀進京時,投奔在元稹門下,兩人初見時也是相見恨晚,可席間,李賀不小心說了一句冒犯元稹的話,在席間還沒太大反應,可席後,元稹想起這話,就處處阻撓李賀的仕途,最終,可憐的李賀因為一句話,懷才不遇,終英年早逝。不知是否是因為這種事情發生的頻率,中國人便把見面(尤其是第一次見面)弄得如履薄冰,劍拔弩張,既不能冒犯他人,又不希望被他人冒犯,既不能做阿諛他人的小丑,又不能成為“第二個李賀”,弄得一次會面下來,冷汗都出了一身。這,便是兩個陌生人的會見,似乎每個人都以為“日見見人心”並不可靠,一次又一次的見面才是最重要的,弄得成天心驚膽戰,文人失去了文人的風度,反而倒像一個正在等待判決的罪犯了。
一些官員出錯,還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但若是皇上在選人上出了錯,那下場可會是很慘的——當初董卓若不是靠他的那一跪,那一段的護送,只怕他也進不了京吧!而皇上呢?單品一次會見而盲目地信任董卓,引狼入室,結果自己被害死不說,天下也亂了,漢朝就這麼毀在他手上了。董卓呢?也是憑著一次見面而輕信呂布這種反覆小人,自己的下場卻也是家破人亡。呂布呢?也是輕信劉備,不料卻沒有算到劉備的心機,也落了個慘死白門樓的下場,自己利用他人的信任害人,卻又被自己信任的人害死。歷史,就是這麼諷刺,諷刺得驚人的相似。
瞭解一個人,是要耐心的,可最沒有耐心的人——皇上,卻要擔負最重要耐心的職務——選拔人才,不得不說是一個敗筆,那人才怎麼選拔?終於,皇上發明了科舉制,可科舉制最後還是要過皇上這一關。於是,一次會見,往往是命運的轉變,可既不能過於張狂,又不可以完全收斂,卻是自古以來文人的通病:張狂者的才氣不小,按理來說應該是安邦定國之才,可皇上會同意嗎?於是,大才小任,小才大任,國家轉變的機會便一次次失去,再一次次的見面中,歷史的車輪將一個王朝的繁盛碾成衰敗,而成才名士,或避隱山林,或居安思危,或一腔忠心為國而戰,待大家意識過來失敗的原因是,王朝已傾倒,又一個繁盛的時代建起,又被碾成衰敗……
皇上只憑一次見面來選拔人才,更容易選出小人,這些人或鼠目寸光,或滿腹野心,而這種人,只會讓盛世滅亡得更快,而等大家意識過來時,已經回天乏術了。
倘若人們有一點點耐心,倘若將被時間磨得幾乎平滑的理想作為人才的分界,而並不是一次見面……當然,這僅僅只是倘若,“日久見人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只怕並不容易實現。
中一:程睿
dse作文範文(https://fanyi.cool/dse)專稿 未經允許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