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項羽面前肯忍一時之氣,才得以逃脫,他要是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恐怕早就死在鴻門了。
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如果一味衝動,心裡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裡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麼能辦大事、成大謀呢?
劉邦在這方面勝過項羽,也就注定了結局。鴻門宴上,試想劉邦項羽要是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裡不可能有低頭道歉,俯首稱臣,做事果斷的劉邦的字典裡也不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然,項羽最後無法忍受戰敗之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劉邦呢?幾乎可以說打了一輩子敗仗,但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氣,自然贏得就是大氣,成的就是大事。
毛澤東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則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敵人強大時,就像劉邦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時,忍一下,退一步,不會損失什麼,然後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反擊。但對於項羽,死打硬拚,決不讓步。可結局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毛澤東成立了新中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總結多少用血留下的滄桑經驗,是多麼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