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題記
回望魯迅
每提到浙江紹興,這個臨水而建,枕河而居的小城,許多人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代大文豪魯迅先生;想到他的《社戲》和《少年閏土》;想到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回望魯迅一生,充滿了反抗精神和傳奇色彩,因為他父親的病被中醫延誤,耽誤了最佳時機,最終在病痛中溘然長逝。於是他對中醫產生了不信任,為了使更多的中國人免於受病痛的折磨,他毅然決然地決定遠赴日本仙台學醫,但因為在日本時看到許多清朝留學生整天玩樂於舞廳於校園內的櫻花樹下,以及課堂上觀看電影時看到日本人屠殺中國民主人士,然而旁邊駐足觀看的全是中國麻木的市井百姓,課堂上的所有學生看到這一幕竟然哄堂大笑,這激起了魯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榮譽感,也促使了魯迅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終他認為學醫只能救助人們身體上的創傷,而國人更需要喚醒沉睡的心靈和麻木的靈魂,更需要精神上的導師。所以他最終決定棄醫從文。
正是由於這個明智的決定改寫了他以後的人生。從日本回國後,他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應當推翻。於是先後參加了多次革命黨活動。後又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因此成為五四運動文化領域的主將。辛亥革命後他曾先後在我國多所名牌大學任教員職務,為中國近代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正是由於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1918年5月他首次使用魯迅作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後又陸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以及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並希望以此喚醒國人的鬥志。另外他以筆為槍,奮戰在近代中國反抗封建統治的最前線。所以他寫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把插在反動軍閥胸口上的鋼刀,但與此同時每一篇都是中華文化史上無盡的瑰寶。
縱觀魯迅短暫的一生,他對中國的文壇和政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他於1936年10月19日病逝在上海時,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和上萬人民群眾自發的進行公祭和送葬。他也因此被毛澤東譽為「民族魂」。
如果說水是江南的魂,那麼魯迅便是中華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