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是一個被神化了的概念
“人”是一個被英雄無畏歪曲濃縮了的精華
堅持“求人不如求己”的是遺世而獨立的英雄,小生深感佩服。我至今不信“求人不如求己”因為我不是英雄,還不敢像英雄般忽略人力資源的力量,無所畏忌地說求人不如求己。依此看來,英雄是一個出於平民,並自始至終隸屬於平民的寬泛的稱謂。只要成功,就可以尊稱他一聲英雄。
但凡英雄一定要把自己推崇的氣吞山河,猶如風雨欲來,驚雷炸響。然後強迫人神共拜,一手遮天。這樣辛辛苦苦在民年間鋪墊輿論聲勢,等東風一燒起來,所有平民被封建弊病遺留下來的所謂信仰蠱惑,進而進一步深情的便照鏡子邊吶喊:“求人不如求己。”只可惜,平民被自信得冠冕堂皇的光環蒙蔽了。墜入了貌似求己,實則求人,且大求特求的虛偽。為什麼便不敢問心無愧地便照鏡子邊吶喊:“求己不如求人呢?”
任何英雄的榮辱成敗都會有無數“人”充當的不走運的墊腳石來承擔。以最負盛名的英雄來說——打架打出來的英雄,靠的是兩肋插刀的僕從和空前龐大的門徒。雙拳難敵四手。即使英雄本色,勇往直前。結果還不是自己一個單挑敵人一群,然後命中注定般的慘烈的死去。拋去金庸式的終極幻想,這樣的英雄活下來的幾率不大,還何談被後世稱為英雄?打架靠的是人力資源,需要一群誓死效忠的兄弟門徒。如此一來,這樣不但聲勢浩大,且兼有先聲奪人,正義之戰的美名。存活幾率甚大!只要求了人,打贏了架,或者有謙謙君子之風,禮賢下士。大家化干戈為玉帛——和局都不愁流芳百世。只是無可厚非的求人了。
戚繼光,袁崇煥,楊家將,有誰是孤身一人,奮勇殺敵?他們是英雄,卻從未否認過人力資源的力量。像戚家集團,求的絕不是自己,是他人,是替他們賣命送死的兵。當他們浴血奮戰,卻巨殲難斃的緊要關頭,求己是沒用,只求士兵奮勇殺敵,身先士卒,至少給鮮魚一個重整旗鼓,翻身的機會。至多奇跡般的以少勝多。這就是打架打出來的英雄,為什麼要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的原因了。一旦賢才入彀,便百般回護。因為他們心知肚明,成就英雄的是他們啊。這裡的奧秘自然昭然若揭了,求己不如求人!因為單憑自己老哥兒一個,孤掌難鳴,做不成英雄。
其他的英雄不是名垂青史,求人承認樹立良好口碑,便是求人給自己一個發光的機會。不求人,形同自生自滅。聖賢先哲為什麼要說有求於人,不說有求於己呢?充分說名求己無效,只能求人。
但凡英雄總要樹立一個完美無瑕的榜樣給後世膜拜。晚空心思求人承認,辛辛苦苦求完人之後,他們已不必再管束自己言行。哪一日借酒澆愁,以英雄的名義發發飆,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英雄有自己的苦衷。英雄是求了人才是英雄,總不會希望天下人都是英雄。當然不會指點你求人。另一方面,在謙虛誠懇的英雄都要考慮一下天下英雄同氣連枝的信義的。
更何況英雄說英雄話當然要自豪得標榜一下自己。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就如雷貫耳了!如此看來這句話是萬萬不能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