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這樣寫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他的學生:典籍文獻、行為規範、對人忠誠、講究信用。在我看來,講究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所謂的誠信就是對人對事講究信用,做到言行一致,不做欺騙別人的事情。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準則,是人格的體現,是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誠信為人之本。」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為人誠信往往不僅可以讓你收穫到許多的讚譽,更能是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很講信用,是一位誠信的人。人們都說:「得黃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因此,正因誠信,季布才有好的人際關係,之後得到了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由此可見,誠信在生活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我們的事業上,誠信往往可以讓我離成功更近一些。北宋詞人晏殊即是如此。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他後,讓他和一千多名進士一同考試。由於考題是晏殊曾做過的,他把實情告訴給皇上,並要求皇上重新出題。皇帝與大臣共同商議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又獲皇上的好評。皇上便賜予晏殊「同進士出身」,擁有了一份好的事業。或許晏殊本可以隱瞞這一真相,就算別人知道了他無大礙,他便可以十分順利地當官。但由於他的誠信,不顧忌這些風險,坦率地說出一切。這也讓皇帝更加器重他,讓世人由衷地敬佩。
誠信不僅僅是對別人的,也同樣是對自己的。比起欺騙別人,自欺欺人往往更可怕。在一些是非的選擇上我們經常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昧著良心地選擇非得哪一方,而後我們習慣進行自我欺騙,為自己找一些莫名其妙的借口,從而使自己的良心好受一些。殊不知,隨著自我欺騙的程度加深,我們會愈活愈累,永遠的活在自己的謊言之中。因此,對於自己,更需要的也是誠信,不自欺欺人,不做違背良心,有損人格,對不起自己的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撒謊是最常見的不誠信的表現,撒謊可能給了你暫時的利益,但那卻嚴重地損害了你的人格。別總以為你的謊言「天衣無縫」,雞蛋再密也有縫,總有一天,你將會露出馬腳,到那時,就是你信用的喪失,人格的毀滅。到了以後的日常生活中,你就別想渴求到別人的信任,即使到時你是真心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是需要用點「善意的謊言」去鼓勵,安慰他人。誠信是出於內心的那份善良,而善意的謊言也是善良的。因此在我看來,善意的謊言並不能說成是不誠信。
誠信不僅僅是為人之本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然而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誠信呢?這個社會簡直就是誠信缺失的社會。碰瓷、受賄現象時有發生。新聞裡常常滾動報道著某某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瞞著消費者在常產品之中添加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這些企業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利益,但一經報導便幾乎聲名狼藉。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應從現在開始講求誠信,牢記:「誠信為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