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世紀之交的中學生處於改革開放以來造就的良好經濟環境中,同時在不斷出現的外界新事物的影響下,現今中學生的觀念,想法與以前的同齡人已經大不一樣了,在消費觀上的變化應尤為顯著,現在,中學生的消費結構已不是單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檔型,以至於向多元化的消費方向發展。
一、中學生理財觀念須加強
現在中學生不愁吃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只知道雙手接住父母給予的金錢,而不知道如何去“花錢”,沒有一個好的理財觀念,造成的無非是揮霍父母的血汗錢。據調查,在中學校園裡,沒有送過禮的同學很少,男生多請吃飯,女生則送飾品,小工藝品、小玩具為主,每個學生一年用在“人情消費”至少幾十元,有的甚至幾百元。學生則反饋道:這是“禮尚往來”,沒辦法。中學生把這種“人情消費”當作一種交友方式,關係好的,送貴一點禮品;關係一般的,送的東西自然也稍微差點;不送的怕同學嘲笑。在我看來,這是社會發展帶來的畸形效應,我不禁佩服李白和汪倫的情意,還有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坦蕩。
讓人不寒而慄的還是中學生之間存在的“攀比”現象,攀比的主要內容就是“食品、學習用品”。據相關資料顯示;運動服飾最受歡迎的品牌是阿迪達斯,耐克、李寧等、買包則要LV,休閒服飾真維斯居榜首……這種盲目攀比的現象,在部分中學生看來是父母理所當然應該給予的,父母雖說是工薪階層,但那點工資也只能維持家裡正常開銷,而中學生長期下來形成的錯誤觀點,非但沒有設身處地替父母著想,反而變本加厲、絞盡腦汁地瓜分父母的錢財。
二、中學生應該如何理財
中學生有很多閒置的資金,多來自長輩的給予。比如:零用錢、壓歲錢。那麼中學生應該怎麼處理這筆錢呢?難道去買名牌服裝、首飾,在同學面前炫耀;又或者大吃大喝,紙醉金迷、惡性循環嗎?可見有一個良好的理財觀念有利於中學生身心正常發展。……
那麼,中學生應該如何理財呢?本人有一些觀點,不妨借鑒:
1、可以貼補家用,用壓歲錢來交學費,購買學習用品。也許自己的父母能夠承擔這冰山一角,但是用壓歲錢來交學費也可以幫助家裡節約一點資金。俗話說:“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能夠節約就盡量節約,可以增強家庭觀念,增進親人間關愛情感。
2、可以訂購報刊和學習資料。這種方式有利於中學生學習開曠視野,增長見識,增養孩子們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社會交流能力。
3、辦理保險。用我們的資金辦理保險,也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理財方式,可以給父母減輕一點負擔,不用讓父母為我們的安全而擔心。
4、給長輩或孤獨老人贈送小禮物。可以賠養孩子敬老,扶貧濟貧的美德。
其實,我們中學生能夠做的事還有很多,不一定非要靠揮霍父母的金錢,來顯示自己的地位;不一定非要靠名牌服飾來裝點出我們的氣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能讓所有人尊敬的人,讓我們拋開那種畸形的觀念,用我們的雙手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去做一個會理財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