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羽扇,坐於書案之前,神遊萬卷古書之中,兩侍童相伴左右,不時為其添香點燈,只管讀書思考、寫詩作賦,不管紅塵煩擾,不爭名利榮辱。這是多麼詩意的生活啊!可我就想不明白了,這脫離世俗名利的隱士靠什麼來生存呢?靠什麼來維持衣食住行呢?靠什麼來支付侍童的工錢呢?
若是靠祖上積存,那這大名鼎鼎的“先生”豈不成了敗家的不肖子孫?
若是靠友人資助,像陶隱士的友人“常置酒邀之”,但這樣的好友能有多少呢?再者說,誰願意無償供養一個游手好閒、整日無所事事的閒人呢?更別說像臥龍先生這樣僱有侍童的隱士了!
那花費如何得來?思考半晌,我得出了這樣一條途徑——賣藝!中華上下五千年為人所樂道的隱士有多少?不是很多,但絕對都有一身好本領,更甚者可謂一世文豪。陶隱士的友人為何“常置酒邀之”?不無可能是為了他酒足飯飽之後的一番“才藝展現”,而這“才藝”若換成俗氣之物——錢,說不定十桌、百桌酒席都擺的起。再說大隱於世的酒仙,曾大言“千金散去還復來”,也曾多次做過“濟人千金”之事。他遍游天下,縱覽名勝古跡,資本何來?還不是因其一張親筆詩文便可換得千金,他花費大,需錢多,所做詩便多,自然流傳下來得便不會少了。回頭再說臥龍先生,雖然他的有名文章流傳的不多,但大家不要忘了他可是一個大能人——能掐會算!在迷信的古時,尤其是戰亂年代,絕對是掙錢的好本領,供養一主二僕根本不在話下,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兩次拒劉備於門外的原因,至於第三次為什麼會應允劉備,我想肯定是劉備用了非常手段。
故曰:“無真隱之士,皆盜名之徒。”